2016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3
● 摘要
一、论述题
1. 从邹韬奋的办刊经历中理解并阐述“韬奋精神”。
【答案】什么是“韬奋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也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结合邹韬奋的报刊实践,笔者认九“韬奋精神”的核心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 以人民大众的立场为出发点; 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要求”等方面。
(1)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为目的
以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解放事业为目的,是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是与韬奋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分不开的,贯穿了他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大众的进步和民族的解放就像一条愈发鲜明的红线,在韬奋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他所主办的报刊,得到了生动和鲜明的体现。
1930年以前,韬奋的思想属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范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7月,韬奋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出了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思想倾向。1932年上半年,面对愈加严峻的现实,他在《生活》周刊上发表了《我们最近的思想和态度》、《我们最近的趋向》两篇文章,标志着韬奋思想的重大转变。在《我们最近的思想与态度》一文中,韬奋公开声明:“我们所信守的正义,是反对少数特殊阶级剥削大多数劳动民众的不平行为”,“剥削大多数民众以供少数特殊阶级享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崩溃,为大多数民众谋福利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必成立”。
从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韬奋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根本转变,这是他思想上的一个飞跃。期间,他被迫出国流亡并实地考察欧美诸国,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了圆满的答案,开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有关中国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他认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获救,而且也必定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走去,’o
从1935年8月至1944年7月,韬奋的思想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集中反映在他积极主动地靠近共产党,自觉地跟着共产党走,并按照共产党的指示工作和行动。1935年8月回国后,他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创办《大众生活》,提出了“实现民族解放、铲除封建
第 1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