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比较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特点。

【答案】(1)快速启动范式

Serene 和Rayners (1992)为了研究阅读任务中启动时间的进程而设计出快速启动范式(fast priming paradigm )。在该范式中,句子中的目标刺激位置前设有边界,该边界只在实验程序中设定,不在屏幕上呈现。在读者的眼跳越过边界之前,目标刺激位置起初是一个掩蔽刺激; 当读者的眼跳越过该边界时,启动刺激代替掩蔽,但呈现的时间很短暂,之后目标刺激代替启动刺激。

(2)边界范式

边界范式是Rayner (1975)为研究阅读过程中,中央凹视觉区域外的信息线索对阅读的影响而设计的,可以很精确地考察阅读过程中注视点右侧获取信息的范围、类型和副中央凹处信息加工情况。

(3)快速启动范式与边界范式的关系

①相同点。两者都设置不可见的边界。

②不同点。在边界范式中,只有目标刺激替代预视刺激; 在快速启动范式中,启动刺激先替代首先呈现的掩蔽刺激,之后启动刺激又被目标刺激替代,因此目标刺激位置处刺激变化的次数史多和更复杂。因此,也更有利于实验者进行操纵和开展研究。

2. 什么是what 通路与where 通路?

【答案】(1)有两条解剖上不同的神经通路分别对客体本身以及客体的位置进行加工。

①焦点系统(focal system ,又称what 通路)即膝状体——纹区视觉系统,负责客体的识别与再认,其包括视网膜中央阴在内的中心区、外侧膝状体和初级视皮层区(纹区);

②周围系统(ambient system,又称where 通路)负责客体的定位,即视网膜背盖视觉系统,其包括视网膜的中央凹区域以及边缘区域、上丘和外纹状体。

(2)盲视病人的情况有助于说明这两条通路。患这种病的人因初级视皮层区(V1区)受损而全盲,虽然他们能正确辨别诸如运动朝向、不同波长光波、形状等刺激属性,但他们却看不见任何东西。对盲视现象的一种解释是,病人的where 通路功能还残留,但what 通路则因受损而小起作用了。因此,病人不能辨别客体是由于视皮层区受损,但where 通路却能使他作出准确的方向反应等等。有趣的是,病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己做出准确反应,常常对自己“猜”得很准感到奇怪。这意味着,健全的V1区对视觉经验(意识到某种视觉)来说是必小可少的。

3. 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哪些方面的误差? 请分析它们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及可采取的控制措施。

【答案】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包括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以及平均差误法。

(1)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

用传统心理物理实验方法测量感受性时会产生的误差包括: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时间误差; 空间误差; 动作误差; 顺序误差等。

(2)各种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可能影响

①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习惯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同的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期望误差是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做出相反的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习惯误差会造成递增序列阈限增高,而递减序列阈限降低,期望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习惯误差相反。

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是在用最不变化法测量阈限时的常见误差,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的兴趣,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提高的现象。疲劳误差则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产生的疲劳或厌倦情绪,而导致的反应速度以及准确性的下降。随着实验的进行,练习误差会使阈限降低,而疲劳误差会使阈限升高。

③时间误差是由于两个刺激呈现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当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差别阈限,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继时出现时,会产生时间误差。

④空间误差是指由于刺激呈现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误差。当用传统心理物理法测量差别阈限时,标准刺激在比较刺激左边与右边的次数不等时,就会产生时间误差。

⑤动作误差是由于平均差误法中被试自己调整比较刺激比标准刺激长或短时产生的误差。 (3)对各种误差的控制措施

①对于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疲劳误差的控制措施:在用最不变化法来测阈限时,不能只用一种系列的刺激,而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

②对于时间误差的控制措施: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

③对于空间误差的控制措施: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各占一半。

④对于动作误差的控制措施: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4. 为什么要对注意下不同的操作定义? 注意有哪些操作性定义? 它们对注意的把握有何不同?

【答案】(1)操作定义是对概念根据测定或操纵它的程序所下的定义。一个现象的测量和记录方法确定了,这个现象就从操作上被定义了。对注意进行操作定义,就使得对注意进行测量变为现实。

(2)注意的操作定义包括:

①注意的任务定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②注意的持续性定义,描述的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

③注意的加工定向定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的多个感觉输入集中于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3)三种定义对注意的把握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任务定义从行为结果来描述注意的存在与否,简单易行却无法涉及注意的内部机制; 持续性定义看到了注意维持心理过程和意识聚焦的一面,却并不能排除其他非注意因素对任务持续性的影响; 而加工定向定义则突出注意在引导和分配心理资源方面的功能,但是这一定义似乎又不适用于一些十分简单的任务。

5. 如果你曾开过止痛药缓解手术痛苦或牙痛,你可能经历痛(伤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把这和盲视及无觉察知觉联系起来。

【答案】(1)止痛药通常是通过化学物质来阻断神经间的信息传递,以此来达到比痛的目的。由于神经间的信息传递能力丧失,因此会导致痛或感觉与痛源定位能力的分离。

(2)无觉察知觉是指涉及无意识层面的知觉加工,盲视是著名的无觉察知觉现象,被韦斯克兰茨用来描述不承认有觉察知觉的病人在盲点(盲场)中的视觉能力。

(3)感觉与定位的分离与无觉察知觉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刺激的无意识。

6. 1983年Jacoby 关于再认和知觉辨认的实验(见表)是怎样进行的? 怎样解释这个实验结果?

【答案】Jacoby (1983)的实验证明了外显的与内隐的记忆功能的分离。

(1)实验程序

①要求3组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视觉呈现的单词或心里想出来的单词。

,因此被试事先得小到关在“元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一排符号(xxxx )

于该单词的信息;

在“有上下关系”的条件下,呈现单词以前先呈现它的反义词,这样被试事先得到关于该单词的信息,从而可以预料它;

在“想出”的条件下反义词首先呈现,但紧跟着出现一排问号,被试的任务是想出该单词来,而主试小呈现该单词。

②通过这种程序,Jacoby 巧妙地改变了被试完成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和意义加工的数量。

,因为被试事先无法预料该单词,但同时也要第一种条件下要求看清字形(感知觉的加工多)

求很少一点意义加工;

第二种条件要求较少的感知觉加工,因为反义词首先呈现,这样被试事先就得到有关呈现的单词的信息,但相应地涉及较多的意义加工;

最后,“想出”条件基本上不涉及感知觉加工,因为要求被试想出来的单词小在视觉上呈现出来,但是要求最大数量的意义加工。

③实验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