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二).. 21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三).. 46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四).. 68
2017年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题库(五).. 88
一、概念题
1. 时务文体
【答案】指19世纪末,以梁启超为主笔的《时务报》所形成的评论文风和文章体式。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行文自由,不拘一格; (2)语言平易,使用俗语、欧式句式; (3)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文体最早是王韬在《循环日报》运用的,当时叫“报章文体’,;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因此被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2. 《新民报晚刊》
【答案】《新民报晚刊》是一家政治上“居中偏左、遇礁即避”的民营报纸,1946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该报在创刊时便确定了一要进步、二要保全的办报方针,新闻报道采取“超党派”的立场,不论要闻版、本埠版,基本上采用本报记者自己采访的新闻稿,而不采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稿件。对于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消息,大多根据新华社广播稿改编,以本报南京、北平专电形式发表。解放后,《新民报晚刊》继续出版,1958年4月改名为《新民晚报》。
3. 《叻报》
【答案】《叻报》是由薛有礼创办的华文报纸,该报设社论、国内外新闻、政府公报和广告等栏目,是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较早、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一直出版到1932年停刊,历史长达近51年,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报纸对开启华人社会风气,推广中华文化起了重大的作用。《叻报》在政治上偏于保守,内容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新加坡早期华人社会的风貌,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4.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5. 微内容
【答案】微内容(microcontent )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大制作、重要内容即“巨
内容”(macrocontent 而言的。CMSWild 对微内容的最新定义是这样:“最小的独立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等。”换言之,互联网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可以被称为微内容。微内容一直存在,但互联网时代之前一直作为私内容存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使它进入公共话题空间。
6. 新华社
【答案】新华社的全称是新华通讯社,它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当时的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1956年刘少奇曾对新华社的工作作过具体指示,为新华社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作为国家通讯社,在这一时期新华社明确提出了要使自己成为“消息总汇”、成为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目标。
新时期,新华社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性通讯社。到1961年底,新华社的对外分社达到了40多个,新华社的国际新闻也由原来的据外电编发为主向以自己的驻外记者发稿为主、外电为辅的格局转变,这标志着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的快步进军。
7.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8.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9. 《字林西报》
【答案】《字林西报》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其前身是1856年由《北华捷报》增出的日刊《每日航海新闻》,1864年更名为《字林西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字林西报》形式上为英国报纸的风格,内容主要为行情、船期、广告等商业性材料,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该报重视时政新闻,有中外新闻和本埠新
闻等栏目。1872年与路透社上海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字林西报》也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但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的立场上。该报出至1951年停刊。
10.网络监督
【答案】网络监督是一种新型的监督形式,它也是随着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网络监督是通过网络的接触者或使用者在网络上进行报道、发帖等,对政府部门、个人等的相关行为或者是对相关事件进行检举、监督的一种形式,网络监督具有监督较为隐秘、监督范围宽泛、传播速度较快、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己经成为社会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
二、简答题
11.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答案】新闻传播事业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新闻传播事业是以新闻手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新闻舆论机构,它以传播新闻和引导舆论为其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总是一定阶级的新闻舆论工具。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具体如下所述:
(1)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上层建筑的特点。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特点是阶级性,所以,人们把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规定为“阶级舆论工具”。
(2)新闻传播事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领域)。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批判的武器”,无法代替国家机器,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不是暴力机关,不具有强制作用。
(3)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各种形式中,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
①新闻传播事业比哲学、文学、艺术等更接近政治,因为它直接宣传和维护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
②新闻传播事业对群众的辐射面大,传播速度快,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强。
③新闻传播事业主要运用新闻手段(新闻、评论、图片等新闻文体和编排方法及传播形式的总称)反映社会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用事实说话”,对受众实现“潜移默化”和“形象化指导”。
12.简述“五四”时期我国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访业务的改进。
【答案】(1)“五四”时期我国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
①重要新闻以头条形式出现。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做补白性材料来充填版面。
②专栏增多。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且注意创新,如各种时事述评专栏、《要闻》、《社论》、《随感录》、《新文艺》、《通信》、《译丛》、《国内劳动状况》、《新刊批评》等比较新鲜的栏目。
③标题的制作得到重视,力求醒目引人,努力做到便利读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