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781新闻传播学综合一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台湾电视公司

【答案】台湾第一家电视公司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创立于1962年4月28日,是台湾地区第一家电视台,简称“台视’,、"TTV" 。首任董事长为林柏寿,总经理为周天翔,资本额新台币三仟万元。同年10月10日,由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按钮,台湾电视公司正式开播,开启台湾地区电视史。与中国电视公司(CTV )、中华电视公司(CTS )并称为台湾的老三台。老三台加上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与公共电视台,合称为台湾五大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五台。

2. 默多克

【答案】默多克(RupertMurdoch )是跨国报纸及影视实业家。他起家于澳大利亚,创办《澳大利亚人报》,后转战英美,他的摩下有久负盛名的英国高级报纸《泰晤士报》、大众报纸《太阳报》,控股英国天空广播公司; 美国《纽约邮报》,美国第四大广播网福克斯,执掌传媒帝国新闻集团。新闻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默多克过度追求利益、报纸过度煽情的风格受到了西方新闻界的批评。

3. 文革小报

【答案】文革小报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群众组织报刊,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66年夏秋间最先出现于北京的大专院校,之后发展到各级党政机关、群众组织和文艺界,是大字报和传单的延伸,最初主要刊布“首长讲话”等小道消息。1967年1月夺权风暴后,文革小报蓬勃发展,同年7, 8, 9月达到鼎盛。开始是油印,后来有不少发展成铅印,利用原校报的设备和条件出版。先是在本单位内部发行,而后逐渐扩展到社会,个别的还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每期印数从几千份到十几万份不等,大多数出版不定期,随办随停,没有正式固定的编辑机构,也没有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这些小报在极“左”思潮的统治下,积极宣传“文化大革命”,狂热地鼓吹“造反”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版面上堆砌着标语、口号,充满了政治鼓噪和攻击谩骂之词。1968年8月,随着政策的改变,群众组织解体、大学停办、学生上山下乡,文革小报退出了历史舞台。

4.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答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于1838年10月停刊。

该刊虽然仍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已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姐等各个方面,并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己退居次要地位,不再刊载解释教义的专文,言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如中国人不要称外国人为“蛮夷”,中国人和外国人做生意要公平、诚实,中国应学习各国的长处等。在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进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除了介绍西方的情况之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就新闻信息的传播而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的地方新闻,后期也摘录一些《京报》上的材料。

在编辑业务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文字通俗、文风简短,栏日也比较固定。在宣传策略上,该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5. 新闻总署

【答案】新闻总署是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1949年10月19日成立。由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新闻总署成立后做了很多重要工作,主要有:①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对这些法规加以贯彻、落实,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建设。②加强和改进报纸经营管理工作。指导新闻业务工作的改革,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③对不同新闻工具之间和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进行统一协调,主持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④协助进行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⑤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6. 《急选报》

【答案】《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万历八年(1580年)在北京出版,小册状,有报头,全部使用雕版印刷。正文部分逐个介绍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纸张和印刷的质量都不高,说明是为了抢时间草草印出来的。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它的被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报纸了。

7. 《红星报》

【答案】《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主持出版,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3年5月后,邓小平任主编,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陆定一接任主编。该报铅印4开,初定为五日刊,实际有时两天出一期,有时半月出一期,还出过“号外’夕,一度出过32开本小册子。1933年增出《红星副刊》,发行量曾达到17000份。报纸设有“扩

大红军”、“红星号召”、“党的生活”、“军事知识’夕、“红军生活”等,它的任务是“加强红军里的一切政治下作,提高红军的政治水平,文化水平,实现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使红军成为铁军的任务”。红军长征后,随军出版,但改为油印,每期印七八百份发至连队。1935年8月3日《红星报》停刊。

8. 戈公振

【答案】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1912年在江苏《东台日报》任图画编辑。1915年进入《时报》,在此工作近15年。他在致力于报业改革的同时,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1925年,受聘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并兼任该系系主任。1927年,戈公振将在国民大学的讲稿整理成《中国报学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1927年初,他赴英、法、德、意、瑞士、美、日等国考察新闻事业。1928年底回国,任《申报》总经理助理兼《申报星期圆刊》主编,1931年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处主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习马列著作。1932年以记者身份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地区调查日本侵略中国真相,后又随调查团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举办的日本侵略中国的特别大会。1933年以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身份赴莫斯科采访,写了不少通讯,后汇集为《从东北到庶联》一书。1935年8月,应邹韬奋、胡愈之的邀请,回国参与筹办((生活日报》,同年10月22日在上海病逝。

9. 解放日报事件

【答案】“解放日报事件”发生于上海,具体过程是:上海大专院校造反派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大批红卫兵于1966年11月30日冲进解放日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而报社周围有数十万群众,高喊:“我们要看《解放日报》”的口号,反对占据报社。这一斗争持续了8天8夜,以中共上海市委接受造反派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这一事件,不仅造成解放日报社机构瘫痪、工作混乱的局面,而且严重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新闻界。

10.黄远生

【答案】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尤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称他为“报界之奇才”。1904年黄远生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为《国民公报》、《论衡》和《东方杂志》撰稿。在新闻业务上,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他写的通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针硬时弊,忧国忧民,通俗自然,不拘一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黄远生在新闻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中最著名的是“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