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简述明末传奇的汤、沈之争及其文学意义。

【答案】(1)汤、沈之争

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的问题上,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汤显祖以“至情”为其戏曲创作之本,讲究浪漫风格,文辞上偏于绮丽,称“文采派”; 而沈憬则好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调,强调本色,尤其苛求曲辞的格律,称为“本色派”或“格律派”。在当时和后世的诸多戏曲理论著作中,文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汤沈两人并提而论,出现了说汤必言沈,说沈必论汤的现象。基于汤氏文采为先、沈氏格律第一这两种创作理论上的差别,汤沈之间产生了争论。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

(2)汤沈之争的文学意义

①明确了戏曲创作的标准

汤沈之争使得当时及后来的文人剧作家们对文人化的戏曲的标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也就是以才情的抒发、文辞的华美、音律的谐合作为戏曲创作的最高境界。

②“合之双美”主张的提出和践行

虽然汤沈之争在当时的曲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戏曲家们并没有站在某一方来批评、指责另一方,而是持调和的态度,即提出了“合之双美”的主张。如王骥德与沈璟交往甚深,两人相互推服。汤显祖与沈璟,一个追求个人志趣的张扬与文辞的典雅,一个追求格律的精致细密,两者都对当时及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经过文人剧作家与理论家们对两人的戏曲主张的总结,使得两者合成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了戏曲的进一步雅化。如到了明末清初,出现了一大批才情、曲律双美的文人之作。如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戏曲家的戏曲创作,既富才情,又合曲律。

总之,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2. 苏轼、黄庭坚诗歌对比。

【答案】在苏轼周围的作家群中,黄庭坚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最终与苏轼齐名,二人并称“苏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诗清新豪健,充满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刚柔相济的风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诗讲究修辞造句,总体风格特征是生新瘦硬,提倡“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和“脱胎换

骨”,开创了江西诗派。苏轼与黄庭坚诗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1)推崇的对象不同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2)诗歌风格不同

苏轼对诗歌风格主张兼收并蓄,体现出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形成“清远雄丽”的诗歌风格。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黄庭坚的律诗有音律的特殊美,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

(3)诗歌成就不同

①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的苏轼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而就创作成就而论,苏轼无疑是当时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轼都是出类拔萃的。在诗歌内容上表现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儒、道、释的人生哲学有机的融合在苏轼身上,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同时他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造就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的表现能力,显示出驾驭题材的非凡能力。

②自成一家的黄庭坚

黄庭坚的诗歌有其特殊的句法,善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

3. 简述《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和叙事风格。

【答案】《张协状元》主要写了书生张协赴考遇盗,得贫女相救,后结为夫妇。张协中状元后,虽拒绝枢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贫女寻夫至京,嫌她“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竟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后贫女为王德用收为义女,夫妻终于重圆。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张协状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史料,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1)《张协状元》的体制特征

①两条主线的剧情结构

首先综合歌唱、念白和动作等表现手段,去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叙说在剧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头有尾,因果分明。根据内容的需要,结构是弹性的,可以自山伸缩,《张协状元》全剧达五十三出,这为戏剧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方便。剧中以张协和王贫女婚变

纠葛为主线,采用对照手法安排情节,开后来传奇作品以生、旦为主线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方式的先河。

②曲调的复杂性,演唱形式的多样化

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问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浑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

(2)《张协状元》的叙事风格

①用“科”“介”标明人物动作

《张协状元》中,表示剧中人物动作时会用“科”“介”加以标明。这其中的“虚”字,即指动作的虚拟。南戏的科介,还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

②生、旦、净、末、丑组成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的奠定

在南戏的舞台上,是以7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其中扮演男、女主人公的,称为生、旦,还有源于“参军”“苍鹘”的净、末(亦即副净、副末),他们与民间歌舞戏中的丑一起,合成一组滑稽角色,这就是南戏的5个主要角色。它们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阵容与行当格局。“外”是生角之外又一生角,“贴”是旦角之外再贴一旦角。全剧围绕生、旦展开故事,以此构成情节的主干,内容往往比较严肃,他们的表演也相应地具有正剧的色彩。该剧除了书生张协由一人表演,其他演员都身担多个角色,最多的扮演十二个角色。其中净、末、丑的插科打诨,对愉悦观众和调节气氛起到重要作用。

③对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的灵活运用

一部大型戏剧,常常需要表现许多不同的地点和较长的时间,这个需要自然与简陋的舞台条件发生矛盾,也与舞台自身的表现能力发生矛盾。南戏的艺人便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现灵活流动的舞台时间和空问。比如《张协状元》中,张协一行离京赴任,跋山涉水,这时,演员只是轮唱四支曲子,“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便从京城到了五鸡山。

4. 为何说杜诗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

【答案】之所以说杜甫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原因在于:

(1)杜甫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品质

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 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这些不是诗歌传统自身,但它却决定了杜诗的基本品质,说明这些品质的渊源。

(2)转益多师、兼备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