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22语文教育学[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洪北孔”

【答案】“南洪比孔”是指清初著名历史剧作家洪昇和孔尚任二人。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昇(南方浙江钱塘人)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北方山东曲阜人)创作的《桃花扇》是两部结构宏大的历史剧,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在当时影响颇大。《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而《桃花扇》写的是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孔尚任和洪昇因此也被世人并称为“南洪北孔”。

2. 俗讲变文

【答案】“俗讲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有说有唱,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是变文中的一种。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3. 尚书

【答案】《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4. 汤沈之争

【答案】汤沈之争是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 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憬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5.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

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窠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折。

6. 《修竹篇序》

【答案】《修竹篇序》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它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朗健的佳作,遂挥毫写下《修竹篇序》寄赠予东方虬,它是唐初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二、论述题

7. 仔细阅读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答案】辛弃疾《摸鱼儿》一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词表层上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1)内容

此词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爱国壮志难以实现的郁闷与感慨。

词的上片写春意阑珊,以春天即将逝去的花残叶败的景象,暗示南渡后国运衰微的局势; 下片写美人迟暮,以古人古事明自身遭遇,借蛾眉见妒痛斥奸佞小人妒宠争妍、嫉贤害能的丑态,结拍以景收束,并象征政局的岌岌可危。

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此词问世以后,一时广为传唱,影响十分深远,人们将其与苏轼的《念奴娇》、柳永的《雨霖铃》等并称为“宋金十大曲”。

(2)艺术特色

①继承了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

词中用男女之情来隐喻现实斗争,并构成了整体性的象征意蕴。上片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 下片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以玉环飞燕预示小人的结局。全词笔致婉曲,寄托遥深,言在此而意在彼,回味无穷。

②运用了步步转折、层层深入的手法

词的上片起首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接着写惜春而怕春早却又落红无数,苦心留春却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语却又拼命挽留,一层一折,一折一转,层层深入,宛转有致。下片悲愤之意绪与上片一脉相承,貌离而神合,峰断而云连,结拍三句,同开篇景象相回应,合春怨与闺怨于一处,收束全篇。全词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③体现了辛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

辛弃疾以雄豪劲健的阳刚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柔缠绵的精丽词章,将政治上的难言之隐曲折地传达出来,表面上是凄艳婉媚,实质上却是沉郁悲壮,形式上是婉约旧体,骨了里却有力如虎,可谓是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8. 宋代散文对唐宋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1)宋代散文对唐代“古文”创作传统的继承

北宋初年,鉴于骈文的泛滥,柳开、穆修、石介、范仲淹等人提出“尊韩”,倡导“古文”,主张“兴复古道”,“救斯文之薄”。到了欧阳修,更是明确地倡导古文运动。此后为文之士,率多“尊韩”,写作“古文”。这种创作潮流,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前后相承。古文家们既主“尊韩”,也就明确地继承了韩愈等人当初的一些主张。

①继承“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的创作理念

欧阳修宣称“我所谓文,必与道俱”,“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 但他说的“道”,更强调“切于事实”,反对“弃百事而不关于心”,他重视文学本身的特点,重视文学的艺术性,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王安石的文道观与欧阳修一样,也不出先道后文的传统,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文学观与欧阳修等人又有不同:他进一步把道与政治教化联系起来,更强调文章的社会实际效用,指出“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要之以适用为本”,更看重“致用”。至于苏轼,他总的理论观点与欧阳修、王安石并无太大的差别,不过苏轼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而在具体的写作方面,他更重视以意为主、自然成文。

②继承“文从字顺”“陈言务去”的创作方法

古文家们继承了韩愈等人的创作理念,一也继承了他们的创作方法。大致说来,韩愈的文章有两种文风:一是“文从字顺”,二是“陈言务去”、力求创新而表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而宋人在具体的写作上,大都摒弃了韩愈创作中“奇”的一面而发展了“易”的一面。韩文波澜壮阔、气势逼人; 而欧文则纤徐婉转、自然平易。王安石的情况有点特殊,他在理论上常常“非韩”,但在创作力面,王安石却是学韩的,而且可以说主要是学韩之“陈言务去”。所以他的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省净,风格拗折简古,主要还是走的韩文奇崛雄健的路子。至于苏轼,他的散文既有波澜壮阔的气势,又有其“文从字顺”的特点。加之作者“以意为主”、自然成文的创作理念,以及他天才的融汇与创造,从而使他的文章既显奇纵恣肆、波澜叠出又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2)宋代散文对唐代散文的发展和新变

宋代散文,在对前代散文的继承中,也对其有很大的发展:

①体现在记、序、跋等类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