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共湖南省委党校610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机构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国家形式问题不同,如果说国家形式关涉的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组织结构和权力配置,是从宏观上来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划分和相互关系,国家机构所关涉的则是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的构造和功能,是从微观上解剖和认识各个国家机关的组成、权力和职能,更注意各国家机关的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显然,国家机构与国家形式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对国家机构的研究不能离开对国家形式的把握和理解。与国家机构的概念相关的还有政府机构,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谓政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所有国家机关在内的国家机构的整体,狭义的政府则仅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一般说来,当人们使用“政府机构”这个概念时,多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更为狭义的则只是用来指中央行政机关。
2. 国家权力
【答案】国家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国家权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强制力的垄断性。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②普遍的约束力。国家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对全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力,即小仅对被统治阶级成员具有约束力,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也要在国家权力的约束之下。
③主权性。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 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3. 氏族社会
【答案】氏族是指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原始氏族社会有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几种形式。氏族社会分为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两个阶段:在氏族制度前期,由于普那路亚式的群婚和妇女在生产与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社会处于母权制氏族时期。后来,生产力不断发展,畜牧业出现,男子的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增长,父权制氏族代替了母权制氏族。氏族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①氏族内部禁止通婚。
②氏族制度的组织机构一一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民主集会。
③氏族成员有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4. 比较研究法
【答案】比较研究法是指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可以采取纵向的比较,也可以采取横向的比较。纵向的比较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比较政治现象,即比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政治现象; 横向比较是比较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政治现象,如对当代西方各种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比较政治研究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它在当代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 单一制国家
【答案】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力一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二、简述题
6. 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政治统治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
(1)政治统治的基础条件
从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生活来看,政治统治行为目标的实现和特定政治统治的有效实行,有着其基本的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①政治权力基础
a. 政治权力的存在和作用,是政治权力关系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和标志,也是政治统治行为得到实施的基本凭借,因此,政治权力对于政治统治具有前提性意义。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保持对于社会的政治统治并且使得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得到有效贯彻,都必须确保在社会政治力量对比中,始终控制和掌握着超过其他力量的力量,并且能够有效运用这种力量。
b. 政治统治的强弱状况,自一先取决于作为其首要基础的政治权力的强弱状况。一般来说,两者成正相关的关系。强大的政治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是强化和有效实施政治统治的必要条件。 ②社会基础
a.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取决于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关系状况。为形成和
巩固其政治统治,政治权力主体需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社会成员队伍,建立与相关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利益联系甚至联盟,以扩展和加强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b.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引起的利益矛盾。对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来说,共同利益的程度越高,利益矛盾的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的扩大和加强,反之亦然。 ③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建立在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共同性基础上,政治统治的社会公共职能基础则是对于这些共同利益要求的实现。政治权力的公共职能对于政治权力主体进行政治统治的基础意义在于:
a.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其掌握、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和作用的必要前提。政治权力本质上是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力,但形式上却是全社会的公共权力。因此,政治权力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维护,固然有赖于政治权力的强大,但是同时必须依靠其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承担。政治权力主体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必须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
b.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从而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条件。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存在,既是政治统治秩序的社会体现,又是政治统治秩序正常稳定运行的社会基础。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的存在,则需要社会公共事务的正常有效处理,这就需要通过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职能来实现。
c. 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还是政治权力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强统治力量的根本途径。政治权力的力量在于对权力构成因素的控制和运用,而政治权力的构成因素,是随着生产力的状况而发展变化的。发达的生产力往往会提供更加强大有效的政治资源,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并履行社会公共职能是重要的实现条件。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强化自己的统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④心理基础
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a.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它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识别和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产生和发展,还与特定社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伦理具有密切关系,即,政治统治主体行为与社会认可的规则和伦理规范的吻合程度,也会影响和左右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认可和同忌。
b. 作为社会成员认同政治统治的思想心理趋向,政治认同通常有三个指向:一是指向特定的政治权力的执掌者或者执掌集团; 二是指向特定社会的政治制度规则及其所体现的核心价值; 三是指向特定的社会共同体。政治认同与政治权威之间构成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秩序,以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的方式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行为秩序和制度秩序,从而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