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807自然地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质地

【答案】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2.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3. 大气环流

【答案】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4. 黄土地貌

【答案】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典型的黄土地貌的特征有: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一般有三级地形面。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5.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

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6. 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7.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8. 生物群落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9.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10.大气圈

【答案】大气圈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圈气体。它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其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1.岩浆岩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圆所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它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12.地面辐射

【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二、简答题

13.简述洋流在调节全球温度分布方面的影响。

【答案】(1)洋流的含义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人规模地非周期性的运动。

(2)海洋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也是主要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空气中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则将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自己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海洋中运动着的水体一一洋流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对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洋流在低纬和高纬的热量传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节了纬度间的温差。

②由于大洋东西岸冷暖洋流水温的差异,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发生显著区别,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布。濒临寒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低;而接近暖流的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地区高。

14.简述地球外部构造如何?

【答案】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2)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