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领域内一新兴的语篇分析方法,源于Halliday提出的人际意义系统。Halliday的评价系统包括情态,归一性和一些态度词,其核心是用一个庞杂的情态系统表示评价,并主要由语法系统体现。J. R. Martin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评价统则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是一个按级别分类的系统,包括态度(Attitude),级差(Graduation)和介入(Engagement)三个系统以及更为详细的下属子系统。评价理论做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工具,已经被应用到很多不同体裁和类型的语篇中,本文另辟蹊径,从三部中国文学著作中即晋陈寿的《三国志》,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当代易中天的《品三国》撷取共6个场景,18个片段,尝试分析评价资源在文本中的运用。通过对每个场景中评价资源的分布形态和使用频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评价理论的每一子系统在文本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其中三部作品都偏重使用以下评价资源:1)在态度系统中,判断(Judgment)资源所占比重最大,超过其他两个子系统资源,并且子类别能力(capacity)资源在三部作品中的分布都很广泛;2)在子系统赞赏(Appreciation)中,价值(valuation)评价资源使用频率高过其他两个类别;3)在级差(Graduation)系统中,使用最多的基层分类是数量(quantification)资源。同时三部作品在使用评价系统资源也存在显著差异:1)在态度系统的情感(Affect)类别中,安全(security)资源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使用最多,而满意(satisfaction)资源在《品三国》中使用最多;2)把判断(Judgment)系统细化后,发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偏重使用能力(capacity)和合适性(propriety)资源而《品三国》更乐于使用能力(capacity)和真实(veracity)资源;3)在介入(Engagement)系统中, 否认(disclaim)资源在《三国志》和《品三国》使用最多,而《三国演义》偏重使用归属(attribute)资源。本文同时对评价资源使用上的差异作了尝试性的解释。首先,作者角度对三部作品中情感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所站角度不同导致评价资源不同。其次,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影响对评价资源的选取,进而引导对人物的评判。再次,《三国演义》语篇中体现的对话特征使小说情节变得更有吸引力。最后,文体风格的差异也影响了作品中评价手段的使用,《三国志》是关于三国时代人物传记的史学著作,《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并留下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迹, 而《品三国》是电视系列学术讲座,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基于对分析结果的整理总结,本文指出了评价理论在文学语篇分析中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一是评价理论的各个系统在对文学作品或其他语篇进行分析时有时出现评价资源语义叠加或难以分类的现象。其次,比如一些平行结构,关联词等连接手段对评价资源的分布以及从结构层次加强评价力度有一定的帮助。三是某些否定标记的态度资源并非是否定主人公的行为,而是和次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或者是引导读者与作者达成意见共识,这对文学作品分析很有用。最后,一些带有中国独特文化的表达方式有待补充进评价理论的框架中。本文借助评价理论分析了文学作品语篇中评价意义在词汇使用上的不同,这对于将文学作品和语言学研究方法结合,特别是把西方文学理论用于中国文学作品分析来讲是一个独创性的尝试。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对评价资源方面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甚至是跨语篇文本、跨领域的研究。作者希望本文能够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