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财经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2. 质测、宰理
【答案】“质测之学”、“宰理之学”是明代对国学的划分。
①“质测”是研究各种具体事物规律的,即自然科学。质,就是物质,测,即实测。方以智认为“质测”即对宇宙中的大小事物进行分类,并考察其性质和变化。
②“宰理”是关于社会政治的学问。方以智曾经说过:“专言治教,宰理也。”“宰理”就是关于社会教化的学问。“问宰理,曰:‘仁义’。”是“宰理”的主要内容,可见宰理就是研究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学问。
3. 《肇论》
【答案】《肇论》是东晋佛学家僧肇的著作。僧肇对大乘佛教的中道空观有深刻的理解,被鸠摩罗什称为“解空第一人”先后编译了《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涅盘无名论》等四篇佛学论文,后又收进《宗本义》一文,形成了《肇论》一书,建成了他所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中观佛学思想体系。《肇论》以般若为中心,对当时佛教所热议的问题即佛教思想的基本问题作了总结性的回答与阐发。这个体系以“缘起性空”的思维方式为起点,阐释“不真”即“空”的本体论思想,并从“物不迁”去探讨佛学的根本宗旨即追求人生的解脱而达到理想的涅盘境界,同时指出获得般若智慧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
4. 非命
【答案】非命是墨子关于社会政治理论的十大主张之一。“非命”论极力反对定命论,目的是为了高扬人的能动精神。墨子反对“定命论”的原因有:
①定命说使人相信命运而不强力从事,因而使赏罚失去作用,人伦遭受破坏,社会出现混乱; ②定命说宣传天、鬼之外还有另一种力量存在,这与天、鬼的绝对权威相矛盾。他认为天鬼是宇宙的主宰,其赏善罚暴的根据在人的行为:行善者得赏,作恶者受罚。他的非命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的理论形式表达出来。非命论反映了墨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5.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 重玄
【答案】“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人的一股哲学思潮,注重玄理思辨。“重玄”思想上承先秦老庄道家思想,后启郭象《庄子注》哲学思考,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应用。其涵盖范围广,但外延都有其理论依据,不可混作一体。
7. 内丹
【答案】内丹是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具体的修行原理是:积聚能量疏通自身经络,练功时间越长,正气越多,病、邪、秽气等不干净气态自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从而内气充盈,病气无存,达到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继续修行,能量互相感应形成人体生物场,尤其是练功之时生物场会无限制扩大,与宇宙不断重叠,直至合一,这时人处在自身的生物场中无比的舒服愉悦,身心达到极好的调整。这一认识对气功、医疗、人体科学诸方面都有广泛的影响和启发。
8. 一心二门
【答案】“一心二门”论出自于《大乘起信论》,为印度马鸣所作,由南梁的真谛译出。“一心”是指我们的心; “二门”是指真如门和生火门。“真如门”是指觉悟,是心的纯洁清净; “生火门”是迷妄,是小断被欲望、念头纠缠。“一心二门”阐述的是人一生之中本心不断在觉悟和迷惘中徘徊,实质是对人的思维、心理运行的机制的描述。
二、简答题
9. 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答案】(1)以明静之心去观照
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反对师心自用,批评人们因固执地坚持一偏之见而带来的各种纷争。“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静之心去观照。他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人们坚持偏见和小成,靠浮华的言辞去辩说,因此遮蔽大道,儒墨两家的争论在于此。庄子提出“明”的认知方法,意即彼此都要跳出各自的藩篱,消除己见,以客观平常的心来理解对方。
(2)把握“道枢”、“天钧”
庄子还指出更为根本的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一一把握“道枢”、“天钧”。庄子认为,是非类似彼此,都是同时并存、相待而生的。统合是非彼此的枢纽就是天地自然大道。“莫若以明”就是听任于超越客观的“天”、“道”也是指庄子所说的“和以天倪”、“休乎天钧”任物之自然,则万物自是其是,自可其可,而诸家“物论”的是非可以休矣。庄子反对人们各执一偏,以其所是而非人之所是,主张从道的角度来观察物之所可与所然,把人从自我所固执的遮蔽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里,“莫若以明”类似于“去蔽”。
(3)缘督以为经
庄子并非“不可知论”者,他肯定言、知、闻、见和它们的作用,但宇宙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以个体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不可取的。在“知”的方法论上,庄子主张学习养生的“缘督以为经”即遵循中虚之常道,顺任自然之至理。以此方式来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要辨别对现象世界的认知和对本体世界的体悟,从“物观”上升到“道观”把握“道枢”和“天钧”。
10.简述白虎观会议的内容和背景。
【答案】白虎观会议是东汉章帝时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1)会议内容
①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
79),依议郎杨终奏议,仿西汉石渠阁会议的办法,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②《白虎通义》是这一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实际上它是这次会议的记录。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和谶纬融合在一起,把《易》、《诗》、《书》、《春秋》、《礼》、《乐》、《论语》、《孝经》以及各种逸文与图书谶纬放在一起,综合考察。可以说,白虎观会议把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谶纬迷信融为一体,使经学得以统一,使儒家学说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2)会议背景
①东汉初年,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章句歧异。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俄于天下”把俄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②汉武帝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罢黔百家、独崇儒术。后来儒家学说经过政府的倡导,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逐渐变得多且繁琐。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考虑到当时经学分派分支过多,乃“诏诸儒讲五经同异,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临制决”史称“石渠阁奏议”。
11.简析王弼“以无为本”命题的含义。
【答案】“以无为本”是王弼哲学思想的根本观点。这个思想源于《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
(1)“无”是“有”的“本”、“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