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日本近代报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日本早期的报纸以翻译、翻刻为主,报纸形式、印刷手段都很落后。日本近代报业发展经历了从政论到政党报刊,再到商业报刊的发展之路,特点如下:

(1)近代报业发端于外国人在日本创办的报刊。早在“官版”报纸间世之前,在横滨、神户、长崎等有治外法权的城市,就出现了外国人经办的外文报纸。《长崎航运及广告报》是日本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由英国人汉萨德于1861年创办,之后日本陆续出现了十几种外国人创办的外文报纸和日文报纸。在幕府末年的各类报纸中,这些由外国商人、传教士创办的报纸占主导地位,它们不但数量多,存在的时间长,而且对后来日本人自己创办的报纸产生丁重大影响。(2)“明治维新”动乱期间,出现了日本人自办的报纸。1868年初的日本第一份官办报纸《太政官日志》和同年柳河春三主办的日本第一份非官方报纸((中外新闻》。这一时期报纸分为支持明治政府派和佐幕派,两派报纸激烈论战,为后来政党报纸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3)日本近代报纸是在明治政府与幕府参与势力的斗争中作为阶级舆论机关诞生的,因此与党派政争关系密切。1875-1881年为是日本“政论报纸”时期。“民权派”和“官权派”两派报纸围绕召开国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为镇压“民权派”,1875年,明治政府先是颁布了“新闻纸条例”,继而又制订了“诽谤法”,并规定了对新闻记者的刑律。此后的五年内,日本新闻史上出现了空前的言论恐怖时期。

(4)从政论报纸到政党报纸。1881年明治天皇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后,各种政治势力很快结成各种政党,主要有自由党、立宪改进党、立宪帝政党等,一些政论报纸转而成为政党的机关报。日本新闻业进入了政党报纸时期。为了限制政党报刊的自由论争,明治政府于1883年修改了“报纸条例”,征收高额保证金,迫使几{一家报纸停刊。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分化离间,削弱和瓦解各个党派,随着政党活动的衰败,各党的机关报也走入低谷。“政党报纸”时期宣告结束。

(5)商业化的先驱一一小报的产生。随着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小报适应群众的口味应运而生。小报是与政论型的大报相对而言,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与大报不分先后。小报不刊政论,主要刊登新闻、娱乐和小说,形式活泼、语言通俗,版面较小,售价低廉,是一种大众报纸。最具代表性的是东京的《读卖新闻》和大阪《朝日新闻》。

日本的通俗小报和欧美的廉价报纸相类似,但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在政论报纸和政党报纸盛行时,有的小报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政党报纸衰落之时,这些小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大报的位置,不仅发行量远远超过当时的大报,而且普遍增添了政治新闻的商情报道,分担了部分大报的功能。这又是和欧美国家不同的。

(6)商业化经营之路。在经历了“政党报纸”的兴衰和“小报”的产生、演进之后,1886

年到1887年,日本报纸开始走向商业化经营之路。最先走上这条路的是《邮报便知新闻》,之后是《东京日日新闻》,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朝日新闻》。1888年,该报打入东京,形成了日本第一个跨城市经营的报系,具体做法是:①采用先进的印刷技术,加快印报速度,降低印刷成本; ②使用电报传发新闻,提高发稿速度; ③采取多种促销手段,增加报纸发行量。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是如何控制广播的? 目前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广播电视机构?

【答案】(1)在军国主义统治期间,广播一直是军国主义的重要宣传工具。

①日本广播协会受内阁情报部和邮政省双重领导,编辑力一针、节目安排、广播内容都由它们审定,一切要为“国民精神总动员”即战争宣传服务。新闻节目每天有10多次,还随时插播重要消息和战况报道。有固定的“政府时间”、“陆军时间”、“海军时间”栏目,播送军政首脑的讲话或官方文件; 有“告国民’夕、“战时国民读本代“国民的誓言”等专题节目,播送情报部的宣传文章或各种支持战争的叫嚣。

②在国外,日本政府指使傀儡政权成立“朝鲜广播协会”CL932}.“台湾广播协会”(1931). “满洲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1933),定时播送东京的节目。以后随着战争的进展,日本陆续在所侵占的中国和东南亚各大城市设立了电台,为其军事行动鸣锣开道。

(2)目前日本的主要广播电视机构一一NHK

①NHK 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1926年创建,第_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向电视。

②NHK 是个公营机构,依据广播法设立的特殊法人。广播法为它规定的宗旨为“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日本全国普及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NHK 实际上是政府领导的公营企业。

③NHK 又依法自主经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的经营委员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包括地区代表和教育、文化、科学和工商界代表,必须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公共利益作出正确判断的人”,它不能播放广告,不得从事以赢利为目的的业务活动。

④NHK 的总部设在东京,它的机构庞大,分工细密,设备先进,专业人才众多,在全国各地设有众多的发射台和转播台,以保证节目的有效传送。国内各道、府、县设有54个地区广播电视台,转播全国性节目并制作地方节目。国外在伦敦、纽约、北京设有总分社,在其他国家派驻了几十个记者站和摄制组,从事采访报道。

3. 互联网络是怎样兴起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互联网的酝酿、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技术和物质准备阶段(1968年以前)

包括:A. 计算机技术; b. 通信技术; c. 网络技术。

(2)初具雏形的ARPANET 阶段(1969-1985

198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将TCP/工P 协议作为标准,要求所有接入APANET 的计算机网络必须采用这一协议。1983年,TCP/工P 被许多计算机网络所接受,成为了网际互联网络上的标准

通信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

(3)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 阶段(1986-1992

阿帕网和工CP/IP技术的成功,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认识到网络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1986年,名为NSFNET 的高速信息网络建成。从网络技术或使用角度来讲,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因特网的使用范围仍然不广。直到1993年万维网开始推广,才真正使计算机网络“飞人寻常百姓家”。

(4)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因特网阶段(1993-)

商业化的运作和万维网的推广,带来了因特网的历史性飞跃,使得它在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军队、政党、宗教团体、工商企业和家庭个人,纷纷上网。1995年是因特网发展的关键一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因特网提供资金,因特网从此完全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4. 简述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或麦克布莱德等人所著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答案】(1)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

①埃默里的《美国新闻史》是一本自1954年首版后轰动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学界并影响到西方其他国家的经典著作。该书不仅具备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论证,还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该书第一版曾获得众人向往的“西格马·德尔塔·凯”(即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全国研究成果奖,这是新闻学领域的最高奖。

②作者埃德温·埃默里博士(己故),是明尼苏达大学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终身教授,独立或合作撰写11部书,包括《大众传播学导论》。因《美国报纸发行人协会之历史》一书获职业新闻工作者学会颁发的全国奖; 还获得过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的布莱耶奖和布卢姆奖、美国新闻史学家协会的科布雷奖和古根海姆奖学金。曾任合众社分社社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事新闻主编。

作者在书中所崇敬的新闻工作者既有“叛逆者”詹姆斯·富兰克林和革命政论家托马斯·潘恩,也有19世纪中叶的舆论制造家霍勒斯·格里利和新式新闻事业的开山鼻祖约瑟夫·普利策; 既有主流媒介的英雄海伍德·布龙和爱德华·默罗,也有另类报刊主编1"F ·斯通和多萝西·戴以及黑人民权运动的代言人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和W"E"B ·杜波依斯,甚至还有难以为外人理喻然而不失社会理想的当代同性恋新闻人。作者相信,正是有了他们,这个国家的新闻事业才是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才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那么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③根据书中的观点,埃默里是典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关心社会正义,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黑人、少数族裔和同性恋者。此外,该书还用历史学等学科的若干新成果来重新解释大众传播史。

(2)麦克布莱德等人所著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在有关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的斗争中,198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届大会上,“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主席肖恩·麦克布赖德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题为《多种声音,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