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受众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首先是社会一员,他享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多数情况下,受传者又是付酬获得媒介即阅听权的,所以他有权利要求媒介提供同其付出的费用相当的信息服务及其他承诺的服务。如果受众是某个集团的成员,而他接触的又是这个集团制作或播出的媒介,他还有权要求该集团提供集团成员接受机关媒介应有的服务。最后,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他还有权要求传播者尽到作为信源的责任,向作为信宿的他提供所承诺的服务。
(1)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
作为公民,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享有充分的信息权(了解权)、参与权(可就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发表自己的政见和其他意见)、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批评权,参与学术研究和参与传播媒介工作的言论、出版、新闻自由权及学术自由权、著作权等。
(2)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
作为付酬阅听的消费者,受众有权要求新闻媒介按时提供一定信息量的媒介,并且保证所传递信息的质量,即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的信息。
(3)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
作为机关媒介的受众如果他也是该集团的成员,则享有该集团成员的权利。他有权要求机关媒介公开报道该集团决策层的行为和领导人的品行,有权对集团的决策与领导人的行为提出批评,有权在媒介上监督集团的政策与工作。
(4)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传播活动最终完成者,他们有权要求得到传方的尊重与重视,有权要求传播者提供清晰、可靠、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闻信息,保障信息通道的畅通,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改进后继传播行为。
2. 学雷锋、学大庆、学大寨等典型有哪些重要报道? 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案】(1)学雷锋、学大庆、学大寨等典型的重要报道
宣传先进典型,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传统做法。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宣传,比以往声势更大、更集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雷锋、大庆、大寨和焦裕禄的典型宣传,重要报道有:
①1963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情况,同时发表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一一雷锋》、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和((雷锋日记摘抄》。
②1964年4月19日新华社播发、20日各报刊载的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系统宣传大
庆经验,随后还发表了介绍大庆下人王进喜的报道。
③1964年2月10口,《人民口报》发表通讯《大寨之路》,介绍大寨人同穷山恶水斗争、发展生产的事迹,同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
④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一一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一一焦裕禄同志学习》。
(2)经验教训
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新风吹遍全国。同时,也推动了新闻业务的进步,评论、消息、通讯配套成龙,强化了宣传效果。一些介绍先进典型的重点报道,都是精心之作,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3.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并充分利用被没收的反动新闻机构的机器、设备等资财,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I}网,即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人民广播电台网。
(1)公营报刊网
①最先建成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建国后,《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日出对开6版(有时8版),1951年起改出对开4版,很快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报,并向国外发行。该报发行量在1949年为9万多份,1950年增加到17万份,1955年增至71万份。
②除党的机关报外,建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刊,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工人日报》于1949年7月15日在北京创刊,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以全国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初为4开4版,后改为对开4版。《光明日报》于1949年6月16日在北京创刊,对开4版,初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机关报,1953年1月1日起改组为各民主党派、中华全国工商联和政协无党派人士联合主办的报纸。《中国青年报》于1951年4月27日在北京创刊。《解放军报》于1956年7月1丑在北京创刊。
③1950年全国各类铅印报纸有382种,1951年增至475种。其中虽有少数私营报纸,但大多数是公营报纸。后经1952年的整顿和1953年的调整,至1954年10月,全国共有报纸248种,均为公营报纸。按报纸种类分,综合性报纸68种,工人报纸55种,农民报纸84种,青年报纸16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0种,外国文报纸2种,专业报纸3种。各类报纸的期发行总数比1950年增加了将近3倍。
(2)国家通讯社网
①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新华通讯社被迅速组建为国家通讯社。1950年3月28日,中
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据此,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在首都北京设立总社,并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大行政区设立6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原有的支社一律取消,对确需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另派驻记者组或记者。接着,党和国家又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任务,即将新华社建设成为一个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采集与发布中心。
②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和宣传党的华侨工作方针和政策,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每日广播华语记录新闻5000字,后逐渐增至8000字,同时向海外航寄新闻稿《中国新闻》,发行有关中国风光、文物、建设等内容的照片。之后,该社又逐步增加供应文字特稿、摄制电影、制作唱片、出版画报等业务。中国新闻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一个以爱国民主人士为主的理事会,由33人组成,金仲华任社长,其编辑机构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名华侨广播组(后改为部)。之后,中国新闻社又在广东、福建和上海设立分社,在广西、云南设立记者站,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3)人民广播电台网
①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为建国初期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迅速建成的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自1950年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创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业务,最初仅有蒙、藏两种民族语言,后又增加维吾尔、壮、朝鲜3种民族语言。1954年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台湾广播业务,用普通话、闽南话每天播音两个小时,后又增用客家话播音。至1956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发展到每天播出5套节目,播音时间累计为38个小时。在宣传报道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布新闻、传达政令、进行社会教育和提供文化娱乐,先后开办起《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新闻和报纸摘要》、《社会科学讲座》、《对少年儿童广播》等节「。
②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宣告成立,以“RadioPeking" 为呼号,用英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缅甸语、泰语和印度尼西亚语7个外国语种播音,此外还用普通话、广州话、厦门话、潮州话和客家话对海外华人华侨播音,每天播音时间为11个小时。与此同时,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5个大行政区在建国前后均建立了本大区的广播电台,后于1954年随大行政区一起撤销。各省级广播电台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行政区的划定而逐步建立,许多有条件的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
③根据国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1952年4月1日,吉林省九台县利用己有的电话线路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建成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被称为“九台式”。这一模式为当时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发展有线广播提供了一个可资效法的楷模,加快了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发展步子。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