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14新闻传播理论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胡政之
【答案】胡政之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1907年,他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邪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棋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8年欧战结束后,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
2. 《中国女报》
【答案】《中国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女士创办的革命刊物。1907年1月在上海创刊,主编是秋瑾。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号召妇女既作女权运动的先锋,又作民族民主革命的斗十。该报仅出版了两期就因秋瑾被捕就义停刊。
3. 邵飘萍
【答案】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
4. 东京通讯社
【答案】东京通讯社是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期间创办的1家通讯社,1915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专门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该社曾首先向国内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
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为国内的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5. 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1983年3月底至4月初,由广播电视部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提出要从局部改革进入整体改革,以改革新闻节目为突破,带动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节目的改革。会议还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对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6.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答案】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ErnestMorrison , 1862年2月4日一1920年5月30日),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大学毕业后开始环游世界,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他是一位与近代中国关系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1912年,莫理循辞去《泰晤士报》的工作,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出任袁世凯的政治顾问,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薪水。莫理循在政治顾问这个职位上一直做到第四任总统徐世昌时期。莫理循文库东渡后,1924年岩崎久弥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东洋文库。几经扩充,今天的日本人称它是“东方学家的麦加”,而中国人却只能东渡日本去利用莫理循藏书。这段历史也因此成为中国学术的“伤心史’夕,成为中国学者心中的一大憾事。
7. 《述报》
【答案】((述报》是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由广州海墨楼石印书局印刷发行,每日出版吐页(版),内容有中外新闻和评论、西方书报译稿、商业行情、轮船班期和广告等。中法战争爆发时期,《述报》大量报道有关战争的消息、评论等,还积极支持省港两地人民的抗法战争。此外,《述报》在业务上十分重视图像新闻的报道,自创刊之日起,每期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新闻穿插编排,力求做到图文并茂。《述报》出版一年左右后停刊。
8. 重庆各报联合版
【答案】重庆各报联合版是中国新闻史上报纸联合版之始。1939年5月3日、4日,日寇飞机接连对重庆实行狂轰滥炸,许多报社被炸,损失惨重。鉴于这种困难状况,重庆《中央日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蜀报》、《商务日报》、《大公报》、《新华日报》、《国民公报》、《新民报》、《西南日报》等10家大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不问党派、不分立场,于5月6日合作发刊“重庆各报联合版’,,初为日出对开半张两版,后出对开一张4版,在《时事新报》的防空洞中编排印刷。至8月12日结束,共出版了99天。8月13日,重庆各报各自恢
复出版。
9. 《译报》
【答案】《译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共产党在上海租界创办的一份纯翻译的抗日小报,1937年12月9日创刊,日出4开一张,由夏衍主持报务。该报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全部译自英、美、法等国通讯社稿和上海租界出版的外文报纸,但都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与改写,客观地报道了抗战的基本形势,无情地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并准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持久抗战的政治主张,深受读者欢迎。12月20日,被日军通过租界当局取缔。
10.《新华日报》
【答案】《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惟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并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新华日报》的创办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通过《新华日报》,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得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传送给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
11.练笔运动
【答案】1951年2月13日,新华社颁布了《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把新华社的业务水平提高一步。21日,练笔运动正式开始。新华社总编室把练笔运动规定为编辑部的重要任务,指定专人负责指导和解决运动中的日常问题,并制定了全编辑部及各部门消灭错误的目标和进程,规定了检查、登记、统计手续,印制了《技术错误登记表》、《成品错误统计表》,组织评奖与竞赛,加强资料核对制度。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12.《向导》
【答案】《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向导》是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为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向导》周报不仅在党的新闻报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现代中国报刊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