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F116自然地理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构造运动

【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2.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4. 喀斯特作用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为主,以流水的机械侵蚀和重力崩塌为辅,共同对碳酸盐类岩石的破坏改造作用。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存在可溶性的岩石和具有溶解力的流动的水。碳酸盐类岩石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石灰岩最易喀斯特化,尤其是节理发育、层厚、质纯和位于区域性断裂带的石灰岩,喀斯特作用最强。

5.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6.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7. 土壤质地

【答案】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它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它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8. 温度带

【答案】温度带是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五个温度带。①23°26'N (北同归线)到23°26'S (南回归线)为热带;②北纬(南纬)23°26' 到北纬(南纬)66°34' (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③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二、分析题

9. 试述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答案】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1)干旱

干旱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干旱会导致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2)暴雨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同时可能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

(3)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

(4)风雹

风雹是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是指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口气温下降,导致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6)雪灾

雪灾是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它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

10.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案】可持续发展,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定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即“生态持续性”

间的平衡。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真正的发展必须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人权的发展环境。

(3)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类定义均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看成是经济发展。当然,这里的经济发展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11.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案】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具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戮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