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之综合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圈
【答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是岩石圈顶部经过漫长的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它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上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它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之一,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其平均厚度为5m ,面积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2. 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3.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4.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5. 冰斗和冰窖
【答案】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
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按其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6.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7. 土壤腐殖质
【答案】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8. 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二、分析题
9.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各有何特征?
【答案】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的特征分别为:
(1)东部季风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东部季风区的垂直自然带均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而且一般由两个以上森林类型所组成;植被多属中生类型,生物化学风化占优势,发育各类森林土壤,呈酸性反应;每一个温度带的垂直带谱结构都反映着该水平地带的特征。
(2)西北干旱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由于水分状况的不同,垂直自然带带谱结构的基带由灌丛草原向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而山顶都有草甸;土壤由栗钙土向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过渡;植物种类中,旱中生或
旱生种类逐渐占优势,土壤豁化过程明显,碳酸钙累积更丰;垂直自然带的阴、阳坡之间差别明显。
(3)青藏高寒区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特征
青藏高寒区以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为特点,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地域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色彩。
①东南部山地,受湿润气流影响较大,垂直自然带以山地森林各分带为主体,与东部季风区相类似,不同之处是由于海拔较高,森林以上各分带发育。
②腹地和西北部,寒冻、干旱剥蚀作用普遍,物理风化强烈,发育着高山草甸土、草原土、荒漠土等高山土壤,质地粗疏,呈中性至碱性反应,植被以寒旱化或旱生类型为主,以高山草甸、草原或荒漠带占优势。
③各垂直自然带类型有一定的区域变化,从边缘至内部,随着海拔增高,垂直自然带结构由繁及简,分带数目由多至少:深入高原内部,随着海拔增加和干旱的增强,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优势分带为山地/高山草原带。
10.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尺度、相互关系。
【答案】(1)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内涵
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即地域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①地带性因素
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②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2)地域分异的尺度
①全球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热量带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非地带性的海陆分异及海陆起伏。
②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a. 全海洋地域分异:即纬度地带性。
b. 全大陆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如巨大山系和高原。
③区域性地域分异
表现为区域性大地构造一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
④中尺度地域分异
表现为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带分异。
⑤小尺度地域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