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地理教学综合基础之自然地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2. 球状风化

【答案】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3. 黄赤交角

【答案】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

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4. 断裂构造

【答案】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因受地壳内的动力,沿着一定方向产生机械破裂,失去其连续性和整体性的一种现象,又称断裂。当岩石受地应力作用,且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具体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它可以作为石油天然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油气沿断裂通道运移比在岩石孔隙中运移更加容易。

5.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6. 水位

【答案】水位是指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水位高低是流量大小的主要标志。流域内的径流补给是影响流量、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水位变化,

如流水侵蚀或堆积作用造成河床下降或上升。

7. 太阳系

【答案】太阳系是指太阳以其巨大的引力维持着一个天体系统绕着它运动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太阳系包括8个大行星、67个卫星和至少50万个小行星,还有少数彗星。

8. 恒星日

【答案】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但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定义也略有差别。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二、分析题

9. 试述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

【答案】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一个地区沉积过程的特殊性;年代地层单位反映全球时代划分的一致性和等时性,各具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下:

(1)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性及时间地层单位的非穿时性。在区域上岩石地层单位常常具有穿时性,而时间地层单位是按代表时间界面的生物演化阶段而建立的,因此它永远与时间界面一致,绝不会产生穿时现象。

(2)地层单位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的关系。时间地层单位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的严格对应。而岩石地层单位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也可以在任一时间结束。因此,除在特例的情况外,它的顶底界线与地质年代界线是不一致的。

(3)展布范围的不同。岩石地层单位所具有的岩石学特征,取决于沉积古地理环境,而沉积古地理环境不可能全球一致。每一种沉积地理环境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因此决定岩石地层单位也只能局限于某一区域。而时-间地层单位则不受此限制,因为时间阶段在全球各处是一致的,所以时间地层单位能在全球范围做无限制的延伸。

(4)时间地层单位没有固定的具体岩性内容。例如一个统,不论它是砂岩、页岩、灰岩或火山岩,也不论它是由什么基本层序组成的,只要它占有对应的世的时间,这套地层就可以称为统。而岩石地层单位必须有规定的岩石学内容,当岩性内容改变后,就不是原来的岩石地层单位了。

总的来说,时间地层单位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人的优点;岩石地层单位反映了具体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性,对了解某一地区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两种单位从不同的侧面互补地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对了解全球和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做出重大贡献。

此外,岩石地层单位与层序地层学的层序、体系域单位在划分原则上也有重大区别。两者的界线有时可以重合,有时则显著不同。

10.试述“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1)“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由于我国降水的空问分布南多北少,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匾乏,在华北地区由于工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缺水问题尤为突出,此时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意义重大,有利我国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中、西三线,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上游调水至北方地区。

(2)“南水北调”工程有利调节我国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既可以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状况,又不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然,在线路的选择和水量的调配方面,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三人效益,做到因地制宜。

(3)“南水北调”对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1.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有: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侧、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3S 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措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