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678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答案】角色失调,是指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社会角色内部或角色之间的矛盾、失调等现象。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角色距离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

(2)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发生分为三种情况:

①一个人承担多种角色时,不同角色的期望之间发生矛盾、对立或抵触,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②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发生矛盾,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

③一个人承担同一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

(3)角色不清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对这一新角色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4)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5)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①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无法共同生活,最后以离婚告终,离婚后,双方的夫妻角色便停止了。

②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己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父母的角色是负有教育子女的义务的,当某一对父母的子女不但没有好学上进,反而堕落为犯罪分子时,这对父母虽然仍处在父母的角色上,但他们的角色扮演已被证明是不成功的。

2. 简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答案】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1)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2)区别:

①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制度。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居民的福利,有时是较高水平的福利。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应对失业和贫困问题而产生、井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则是在保障国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理念下建立的制度。

3. 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

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组织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的,这种活动是否有效益或效率,以及效益和效率如何,就看它活动的结果接近于组织目标的程度。

4.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

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休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5. 与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案】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6. 简论转型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答案】(1)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①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和对城乡流动的限制使农业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化,因而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中国农村社区人口众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为了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转移。

②8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趋向于饱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向城市流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从农村社区吸收大量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