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1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 三阶段规律(孔德)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历史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由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和才智方面。但孔德认为才智是主要的,

,并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

又名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1)神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人类智慧的必然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神学占统治地位,人类解释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在这一阶段,人类智力的特征是:自由幻想,寻找事物现象的根源,探索万物的内在本质,追究事物的最后原因,即要求获得绝对的知识。于是,人们对自己所不能及的情况,便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神,用神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探究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原因。

(2)形而上学阶段,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渡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乞灵于抽象的实体,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来解释一切,以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在此阶段,科学知识受形而上学的支配,力求在经验的自然现象背后寻找抽象的物质或精神的本性,各种科学知识都是由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构成。

(3)实证阶段,人类智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只观察各种现象,并找出各种现象之间在某个时期或过去可能存在的经常联系。人们不想找出事情的缘由,而只是想找出支配各种现象的规律。就是说,在这个阶段人们不再以虚构的超自然的主体或抽象的原则来解释经验现象,“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种现象的内在原因”。而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即发现它们的先后不变的关系和相似关系。所以,这一阶段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的、实证的知识。

3. 单位制

【答案】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

社会分工日标并对其成员进行全面管理,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被称为单位组织,简称单位。单位制度是国家通过具有特殊功能的科层组织来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并通过这种再分配实现有效的政治控制的一种体制。靠着这一制度,全国成为一个以中央政府为最高权威的特大的组织体系。

4.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5. 社会角色

【答案】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①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③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④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6.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7.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8.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二、简答题

9.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1)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他的进化和生物的

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体理论。

(2)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建立在两个原则基础之上。

①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静态研究;

②认为社会进化是自然地、渐进地实现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体现他对社会的动态研究。 (3)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合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 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织部分服从于整体。承担这三大系统功能的是各种社会设置,如家庭、礼仪、政治、教会、职业和工业。正是这些设置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机制。

10.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当社会内部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明显而又普遍的现象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社会问题的要素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1.什么是社会制度? 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1)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 ②策略系统; ③知识系统; ④组织系统; ⑤设备系统。

①规范系统

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a. 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b. 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比较而言,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