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工业大学6001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斯宾诺莎的至善

【答案】斯宾诺莎的至善是指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幸福。至善就是一经发现和获得之后,便可以使人连续地永远享受到的快乐。斯宾诺莎认为世俗的幸福分为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三类。世俗人所追逐的名誉、肉欲等,不仅不能救济人和保持生命,反而有害。他把世俗的幸福和真正的幸福对立起来,认为世俗的幸福是恶,真正的幸福为善,最高的善为至善。他的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至善是只要一经获得,一切具有这种品格的其他个人就都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斯宾诺莎说这种品格就是认识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的一致性。

2. 共相

【答案】共相是指普遍的、共同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共相,是指具有这样性质的东西,即它可以述说于许多主体; 所谓殊相,是指不能这样述说的东西。”哲学家们针对共相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理论,著名的有实在论、唯名论和概念论。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客观实在,唯名论认为共相是普遍名词,概念论则认为共相是由心灵产生的概念。

3.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案】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力一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 五路

【答案】五路是由托马斯提出的关于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即“上帝的五路证明”。他采用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原因观念,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因果链条,由可感事物向上追溯其最初原因。主要包括五种方法:①从事物运动或变化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第一推动者存在的结论; ②在世上存在动力因系统的基础上,论证一种终极动力因的存在性; ③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先从可能存在推导出必然存在,然后再从必然存在推导出自因的必然存在; ④根据世界上的完善等级这个事实出发,得出必定有一绝对完善的东西的结论; ⑤既然每一个自然物体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存在,那么,必定有一个存在是为了最终的目的,即安排世界的秩序而存在。

5. 两座城

【答案】两座城是指奥古斯丁把现实世界划分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两座城。该划分的直接起因是亚当的堕落。“上帝之城”由按照爱上帝灵性生活的人组成,是上帝的“选民”,在现世中代表的是教会。“世俗之城”由爱自己并对抗上帝,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这两座城并非两个政治实体或社会群体,只是对待同一个现实世界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态度。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无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有形的。奥古斯丁认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世俗之城”将会灭亡,而“上帝之城”则将作为基督王国而永存。

6. 米利都学派

【答案】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都源于元质,最终又复归于元质。同时主张世界起源于一种永恒的运动,是由演化得来的。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基质是气,大地呈圆桌形状,气包围着万物。他们的哲学的共同特点是寻求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原的强烈兴趣。米利都学派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7.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答案】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指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的生活状态。霍布斯认为,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生活是完全按照自然律行事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两条自然律支配:①利用一切手段保存自己; ②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愿意放弃别人也同意放弃的权利。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各自的生命权,一开始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野蛮状态,但战争违反了最大利益原则,因此人们必然要求和平。因此,人们需要与一个最强大的主权者签订契约。根据第二条规律,在必要的时候,人们愿意放弃自然权利以换取和平和保护。

8.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二、简答题

9. 简述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

【答案】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的思想是指,奥古斯汀否认世俗哲学家将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而认为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因为他认为基督教不仅同其他哲学

一样以幸福为目标,还定义了真正的幸福,且提供给人们一条达到幸福的唯一正确途径。

(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不同于现实的哲学。

①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普遍都认为,哲学是用来解答如何取得幸福生活这一问题的。在奥古斯丁看来,幸福是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过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只有认识并践履上帝智慧的人才能被拯教,只有《圣经》的作者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也只有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②奥古斯汀认为基督教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的区别是“真正的哲学”与“现世的哲学”的区别。奥古斯丁否定了世俗哲学家把人类智慧当作幸福的观点。他认为哲学家的智慧只会产生各种意见纷争,从而远离幸福的状态,是“现世的哲学”。

(2)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奥古斯丁并未完全否定现世哲学的价值,认为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现世的哲学。

①真理不是哲学家本人的发明,而是上帝恩赐予人类的财富,但是却被“邪恶不正当地奉献给恶魔”,基督徒“应该取回它们,用于传授福音”,基督徒可以合法地使用异教徒的精神财富。

②现世哲学要经过改造之后才能被利用,而非溺于现世哲学著作。因而,奥古斯丁可以站在理性辩护主义的立场对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批判地利用和吸收,以建构他的基督教哲学。

10.简述洛克关于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思想。

【答案】洛克说:“心灵在自身中自觉到的东西,或知觉、思想、理智的直接对象,我称之为观念; 那种在我们心中产生任何观念的能力,我称之为具有这种能力的主体的性质。”洛克将物体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两类。其观点如下:

(1)两类性的质的观念

从我们关于性质的观念是否与性质本身相似的角度来说,洛克认为:

①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相似,观念所反映的对象在物体之中; ②我们关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和物体的性质根本不相似,物体有的仅仅是第一性的质,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对象,它们只是一种在我们心中产生这些感觉的能力。

(2)两类性的质的特点

①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

洛克说:“第一种是这样一种性质,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质分开。”“不论是否有任何人的感官知觉到它们,它们都确实存在着。”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这些性质都可以量化,都是经典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洛克肯定第一性的质是“实在的性质”,这就是说,我们关于第一性的质的观念的对象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识状态为转移。

②第二性的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

物体的能力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它造成的效果却可以是主观的,是那些仅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观念。换言之,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第二性的质主要包括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除此之外,洛克认为还有第三性的质。

(3)两类性的质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