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工业大学6001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奥康的剃刀

【答案】奥康的剃刀是指理论构造中的一条方法论原则,在形而上学论战中被广泛应用。奥康认为,“用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能够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意即人们不应当设定比合适的哲学解释所必需的实体更多的实体。因此,在其他情况都相同的条件下,人们在面对具有同等解释力的两个或多个理论中,应选择使用了最少的假定与解释原则的那个理论。

2.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答案】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是指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既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它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因而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费希特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意识与对象的关系问题,要么从意识到对象,要么从对象到意识。他认为唯物论无法说明从物质客体到意识的过渡,但是唯心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认为第一原则只与主体有关,与物自体无关。他还区分了理论自我和实践自我,提出理论自我的最高根据是理性,理性是实践自我的出发点,因而,实践自我高于理论自我。

3. 唯名论

【答案】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4.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答案】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精神的范畴形式,是自在自为的理念、无所不包的全体和无限的实在,又称“绝对真理”、“绝对精神”。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过程之中。绝对理念作为上帝的形而上学复本,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真理的最终实现。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是能动的自我,它外化于自身又回到自身,具有内在目的和理想,是生命理念与认识理念的高度统一。绝对理念这个概念把逻辑学、本体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四者结合起来。

5. 习惯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答案】这是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是休谟对他提出的“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否认了经验可以给予我们因果关系的必然性,认为“习惯”是因果关系的基础,因果关系是心理习惯的产物,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若没有习惯的影响,那么我们除了

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觉中的东西以外,对于其它所有的事实一无所知。这样一来不但一切行动无法开始,而且思想也难以进行。“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说明我们的经验是有益于我们的,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根据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这种解决符合经验论的原则,但不能令人满意,因为他最后诉诸的是常识而非哲学,并且因果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把因果关系理解为主观性的习惯联想,启发康德建立先验论的因果观。

6. 伊壁坞鲁的快乐即善

【答案】伊壁鸿鲁的快乐即善是伊壁坞鲁关于快乐的探讨,其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伊壁鸡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他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自然的和必需的,自然的却不是必需的,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并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7. 黑格尔的反思

【答案】黑格尔的反思是指反复思考直接呈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并产生关于它的思想。反思从直接给予的事物开始,再发现事物背后本质的和有意义的东西。反思涉及思维的思维。心灵根据同一性、差别、非矛盾和充足理由的原理来反思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反思是局部的,只提供关于对立面的知识,而非本源的知识,它仍然保持规定的孤立有效性,而固执在对立中。反思是知性思维通往理性思维的桥梁,它不同于思辨,思辨是整体的,能提示对立的根本统一。

8. 普罗提诺的“太一”

【答案】普罗提诺的“太一”是普罗提诺对最高本体的命名。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太一”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其自身是无限完善和圆满的,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数量、心智和灵魂,既不运动又不静止,既不在空间中,也也不在时间中,它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和静止。“太一”虽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称为“流溢”。“太一”通过“流溢”生成“理智”和“灵魂”,这样便产生了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

二、简答题

9. 请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比较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的异同。

【答案】(1)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作为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霍布斯的国家理论是从一种假想的“自然状态”出发的,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的这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依据自然法而享有各种天赋的自然权利,每

个人都只受自己的自然法则或“利己心”的支配。

②自然法的第一条原则是:用一切手段来寻求和平与自卫; 由此推出的第二条原则就是:为了和平与自卫,人们宁愿放弃对一切事物的权利。前者造成了一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后者则达成了一种社会契约,最终导致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③霍布斯强调,社会契约的订立是为了使人们免于相互残杀,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而把自己的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议会,这个“第三者”体现着全体订约者的人格,并对他们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由于这个“第三者”没有参与契约的订立,因此他不受契约的约束,他做任何事情都不存在违法的问题。另一方面,“第三者”的权力是订约者自愿地赋予他的,服从他就是服从订约者自己,人们也不能违背诺言而从他那里收回权力,所以他的权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是绝对的。

(2)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卢梭认为,不平等发展到极端必将导致新的平等,奴隶将变成主人,暴君必将被推翻,问题只在于要找到一种社会形式来保障每一个人的天赋的自由权利,而不只是保护多数人的权利,更不是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因此,卢梭提出了“公意”来作为新的社会契约的基础。

②“公意”不同于“众意”,它是一个社会的一切人(公民)的共同意志,“众意”则只是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它是小可能完全一致的。卢梭主张主权在民,权力小可分割,也不可由别人代表,因而他反对君主立宪制,鼓吹民主共和制,认为执政者只是公仆而不是主人,应当可以随时撤换。

(3)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内容

①洛克认为,人们在组成国家之前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和平等状态,人与人之问充满了善意和友爱。

②“自然状态”中的每个人都天然享有各种“自然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权。但是,这种“自然状态”本身却还不能为人的自然权利提供可靠保障,自然权利如果没有一定的法规,其是可能遭到侵害的,为了进一步保障“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人们出于理性的考虑而放弃了在自然状态下由自己执行裁决的权利,通过契约的方式共同将裁决权交给一个委托人,以此结成政治社会,组成了国家和政府。

③当政府违背了人们订立契约的目的,对人民的人生和财产形成威胁时,人民就不应该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只能逆来顺受,而是有权利起来推翻政府,重建能够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新政府。洛克还强调,政府首脑只不过是人民的自然权利的托管人,人们在订立契约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这些权利,尤其是私有财产权是不可剥夺和不可侵犯的。

(4)比较

①相同点

三者都认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各自公民让出的权利,都把国家看作是人们订立契约的产物。其积极意义在于,以“社会契约论”来说明国家起源,在理论上说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合理性来对抗封建神学的“君权神授论”。但他们论述的人则都是抽象的人,离开了人所具体生活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