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27公共行政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专门监督
【答案】指在行政管理主体内部设专门监督机关,即专门监察机关实行的监察活动。我国行政管理专门监督中,最为核心、常用、有效的专门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关实行的行政监察活动。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在我国县及县以上各级政府中都有设立。它在上级行政监督机关和所属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只服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因而其监督地位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a. 行政监察体制。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中,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监察机关。当前国家行政监察机关与中共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
b. 行政监察形式。检查监督执法情况; 受理控告和检举; 调查处理违纪行为; 受理申诉。
c 行政监察权限。我国行政监察机关权限包括:检查监察对象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情况,查处违法行为; 受理对监督客体违法、违纪行为的申诉和控告; 审议本级政府任命人员的纪律处分事项; 教育监察对象遵纪守法; 制定、颁布监察工作相关规章、命令和指示。
2.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一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 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
3. 办公自动化
【答案】办公自动化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其构成包括:①事务性OA 系统; ②信息管理型OA 系统; ③决策支持型OA 系统。具有文字文件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声音处理、信息查询、网络通信、决策支持和行政管理等功能。
4. 政府信息公开
【答案】信息公开制度是政府公众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其宗旨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是合法、及时、真实和公
正,“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信息公开的义务人,社会的个人、团体和组织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权利人,依法享有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事权、财权、人事权等方面的政府信息,以及行政行为的依据、程序、时限和行政处理决定的部门、程序、理由和结果。
5. 行政环境
【答案】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从社会结构上分,可分为物质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物质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的物质技术和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法律制度。精神文化环境包括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状况。
(3)从行政环境具体作用过程划分,可分为行政外部环境和行政内部环境。
(4)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从行政环境对行政主体的影响范围上划分,可分为宏观行政环境、微观行政环境和中观行政环境。
6. 主观责任
【答案】主观责任是根植于公务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而产生的伦理信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
①政治意识形态抉择居于主观责任的核心地位。对意识形态的决断,制约行政人员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看法和价值界定。对于和平状态中掌握国家权力的公务员来讲,“公共”观念是最重要的意识形态理念。
②价值观层次。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行政人员对政治问题的基本看法,包括他们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
③心理层次。行政心理是行政伦理中的深层因素,主要是指行政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具体的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以及行政事务等的具体看法和态度。
二、简答题
7. 行政责任的分类及其适用。
【答案】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1)行政管理责任按照来源可以分为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客观责任是指,责任来源是外在的、客观的规则或者程序,例如法律、规章、组织、工作条例、职位描述等; 主观责任即道德责任,
其责任来源是内在的、主观的,例如价值观、人生观、信仰等。客观责任是公共管理者必须要承担的,并且是外界可以追究的,具有强制性,客观责任通常都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 而主观责任难以追究,是否承担责任,取决于责任主体本身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主观责任是一种内心的自省,外界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简单地说,客观责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主观责任是自己认为应该要做的事情。虽然,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其来源是不同的,但是二者并不是绝对分离的。
(2)与行政责任的两种类型相对应,负责任的行政行为也区分为两种控制方式,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
①外部控制:制度化伦理
a. 外部控制的行政伦理特质
外部控制是探讨行政伦理原则、精神和规范如何转化为相应的行政制度形式的问题,实质是行政伦理规范的文献化、法律化和常规化过程。
行政人员的责任就是服从外部政治控制。依赖和信仰行政人员的良知或主观道德责任感总会导致权力滥用。所以,没有惩罚性的外部控制,公共机构雇员就难免会出现读职或者越权等行为。
b. 外部控制的利弊
首先,外部控制的优点是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确立刚性标准。当公共行政人员对上级的意见持不同看法时,可以对自己的看法做出坚持还是放弃的合理决定; 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可以比较利益的等级以做出选择,避免自己的自山裁量成为一种个人的任意行为。
其次,从另一个方向看,外部控制的优点同时是它的缺点。法制的普遍性必然不能解决特殊问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法律制度归根到底不能自己发生作用,法律制度的解释是人为的,其也要靠人来弥补。更重要的是,法律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单纯外部控制的效果非常有限,而这种有限性需要用内部控制来弥补。
②内部控制:制度伦理化
a. 内部控制的特质
自从“新公共行政运动”出现以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己在公共行政的基本观点中达成共识。美德伦理的兴起对人们发现内在秩序力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内部控制引导的伦理是上限伦理,它需要自控者极其强烈的道德自觉感和行为自控力。
b 内部控制的利弊
首先,内部控制的优点是双重的。在法律制度缺位的情况下它能发挥作用,在法律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它也能够发挥作用。就前者看,当法律制度缺位时,公共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仍起作用; 就后者看,内部控制有助于产生一个更为负责任的和更具有创新性的官僚制度。
其次,内部控制的弊端可用库拍的结论简单描绘: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很难就公共行政人员应取哪一种价值观的问题达成共识。对强调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观点最常见的批评之一是: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是相对的。内部控制也不完全可靠,因为价值观是隐秘的。在对抗性的价值观间,也存在冲突的可能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