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大多数工程系统,例如导弹、卫星、飞机等都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在其研制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系统产品的上市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功能(F)来满足用户的最终需求已经成为业内竞争的核心问题。系统工程管理为复杂工程系统研制提供了明确地指导框架,在该框架中,特别是技术状态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将研制过程中的庞大信息和数据有序、可靠、高效地管理和控制起来,从而保证被研制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前后一致性要求,同时能记录和报告更改的进展情况,检查更改落实情况全过程,使承制方能以最优的性能、最佳的费效比、最短周期,研制出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工程对象系统。 然而,技术状态管理是50年代伴随复杂工程系统研制而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工程管理科学,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才开始引进技术状态管理的概念,并在研究吸收的基础上,于1998年才正式发布了GJB3206-98《技术状态管理》,因此,对技术状态管理的研究我国尚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为此,本文立足于系统工程理论,从工程系统的基本特性入手,展开了对工程系统研制过程中技术状态管理的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工程的角度给出了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工程系统的定义,综合分析了复杂工程系统的多方面的特性,特别是对其复杂性的定位分析,并且提出了复杂工程系统研发的多系统结构体系。 2、基于霍耳的三维结构论提出了工程系统研发的四维结构论,借鉴并行工程的思想深入地分析了该结构论,并提出了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思路;同时,将四维结构论中的管理思路定位于美国系统工程管理架构,从该管理架构中宏观地把握技术状态管理。 3、着眼于工程系统研发的角度把握了技术状态管理相关的内容,建立的技术状态管理相关对象的关系模型,以此为基础,结合技术状态管理标准中的相关定义重新认识和定义了技术状态管理的相关对象;同时也提出了技术状态样机、需求基线、设计基线、内部技术状态基线等重要概念,建立了描述技术状态项的相关数学模型。 4、围绕技术状态管理的四个关键活动(技术状态标识、技术状态控制、技术状态审核和技术状态记实)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提出了技术状态管理组织的模型,建立并且区分了技术状态控制的三种流程,并且提出将研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阶段评审也纳入技术状态审核的范畴,给出了技术状态管理关键活动的IDEF0结构。 5、建立了技术状态管理的综合模型,从该模型中引出技术状态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控制模型。首先建立了技术状态管理对象标识的控制模型;其次建立了基线的控制模型,主要包括技术状态关键对象成熟度模型、基线控制数学模型、基线变更模型、以及基线变更控制过程模型;最后提出了主结构控制的相关模型,主要包括建立了研发过程中技术状态的三维控制模型、主结构控制的配置模型、主对象控制模型和基于主对象的版本控制模型。 6、从工程系统研制的角度对技术状态管理的支撑框架CMF进行了基础性的开发研究,结合某通信卫星系统研制的相关内容对CMF的实施过程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卫星系统WBS的创建,研制各基线阶段主结构的创建,基线对象的实现,基线对象的变更实现,基线间映射的实现,与Windchill8.0系统的集成实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