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贵州住院医师儿科题库>儿科住院医师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小儿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最多见的细菌为()

A . 变形杆菌
B . 大肠杆菌
C . 绿脓杆菌
D . 产碱杆菌
E . 肠链球菌

带电粒子穿过物质时损失动能的主要方式是()。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一部分动能转变成韧致辐射。 带电粒子与原子核发生多次弹性碰撞。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导致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与核外电子发生多次弹性碰撞,最后耗尽初始动能。 带电粒子的能量使靶物质变热,使其气化和蒸发。 有关小儿排尿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93%新生儿在生后24小时内,99%在48小时内排尿。 生后头几天排尿4~5次,1周后可达每日20~25次。 1岁排尿每日15~16次,学龄前和学龄期每日6~7次。 5岁才能控制排尿。 1.5~3岁主要通过控制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括约肌控制排尿。 Graves病的病因是() 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介导的细胞功能异常。 变应原引起的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引起组织损伤。 IgM、IgG与细胞或组织的抗原结合,补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 效应性T细胞介导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带电粒子与靶物质相互作用主要有()。 与核外电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 与质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与中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 与核外电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与原子核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 与核外电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与中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 与核外电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与质子发生弹性与非弹性碰撞。 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迟发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小儿尿路感染的致病菌中最多见的细菌为()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在线 客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