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题库的基本要求是哪些?您认为建设题库有什么好处?

【答案】(1)题库的基本要求

①植基于一种科学的测量理论。

②贮备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所有试题品质优良,技术参数完备。

③题库内部结构层次清楚、分类严谨,试题检索方便。

④题库管理方便、可控性强、易于维护更新。

⑤保密性强。

(2)建设题库的好处

建设题库可以解决一些大规模的标准化学绩测验应用范围广,施测周期短,对试卷的需要比较频繁的问题。应用题库组拼标准化学绩测验的试卷,具有经济、高效、而且保密性强的特点。

2. 求取两平行测验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建立两测验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能不能称为等值关系,为什么?

【答案】(1)测验等值

测验等值是指寻找到不同测验形式之间分数的转换关系,把所有不同形式测验的分数都转换到同一个分数系统上。两测验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否称为等值关系是由一定的条件所决定的。

(2)测验等值的条件

测量学所提出的测验等值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同质性。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所测的必须是同一种心理品质,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也应该基本相同。不是测同一种心理品质的测验是不能被等值的。

②等信度。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必须有相等的测验信度。不能指望一个低信度的测验通过与一个高信度测验等值而提高自身的可靠性。

③公平性。公平性是指考生参加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中的任一个的测试,等值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能出现参加不同形式的测试等值后的结果有高有低的现象。

④可递推性。如果测验x 与测验y 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f (x )=y,测验y 与测验z 之间有等值转换关系g (y )=z, 那么一定有测验x 与测验z 之间的关系h 存在,h (x )=g(f (x ))=z。

⑤对称性。对两个待等值的测验形式x 与y ,无论等值转换从哪个测验出发,所获得的等值对应关系是相同的,即如果从形式x 出发,获得等值关系f (x )=y; 从形式y 出发,获得等值关系g (y )=x,则一定有即f 与g —定是互逆的关系。

⑥样本不变性。测验X 与测验y 的等值关系是由X 与y 的本身内在性质决定的,与为寻找这种等值关系而采集数据时所使用的样本没有关系,也与采集数据时测验的情境没有关系。

(3)据题分析,平行测验保证了两个测验测量的是同一心理特质,即同质性得到了满足,等信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回归方程是用一个测验上的数据来预测另一个测验上的分数,即测验具有方向性,与等值测验的“可递推性”和“对称性”不符合,所以,两测验之间由回归方程建立的关系不能称为等值关系。

3. 根据本章的论述,查阅有关资料,讨论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答案】现状:建国后,我国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高速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智力测验

①龚耀先主持修订“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于1982年完成修订工作。

②林传鼎、张厚粲主持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于1986年完成修订工作。

③1982年,吴天敏修订出版了“第三次修订中国比内测验”。

④1986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

⑤1985年,张厚粲主持修订了“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⑥1989年,李丹主持修订成“瑞文测验(联合型)”。

⑦1992年,戴忠恒修订了“一般能力倾向测验”。

这些量表都是国际上著名的智力测验,修订后广泛用于智力问题的研宄和因材施教、人才选拔、职业咨询、临床诊断等领域。此外,中国学者也编制了不少智力测验,如张厚粲、周容等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等。

(2)人格测验

①修订和引进外来量表

a.1982年,由宋维真主持修订“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于1985年完成修订工作。

b.1981年,刘绍衣等修订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制定了辽宁省的常模,后于1988年由戴忠恒、祝蓓里主持制定出全国常模。

c.1983年,龚耀先主持修订了“艾森克人格问卷”,同时陈仲庚也在北方作了修订。

d.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也修订了多种涉及心理健康评估的量表,如张明园于1987年修订了“生活事件量表”。吴文源等于1990年修订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②自制量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心理学家在继续引进修订国外人格量表的同时,开始编制中国人自己的人格量表:

a.1988年,洪德厚等编制了“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特征问卷”。

b.1992年,宋维真等人在借鉴“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的基础上,编制出“心理健康测查表”,1993年,他们同香港学者合作编制出“中国人个性测量表”。

c.1992年,沙毓英、张锋等人编制出“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并于1995年在张锋的主

持下制定了云南省城市、农村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常模。

(3)教育测验

①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人编制“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用于测量小学毕业生的普通能力。

②1980年开始,在张厚粲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研宄组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作了系统的统计分析,获得了有关试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有意义的信息。他们还对高考试卷评分的客观性、考试科目的合理设置及各科分数的合理组合作了研宄。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③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 ),并与“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合作,在我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教育测量抽样研宄。

④1986年,罗黎辉、施良方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进行了研宄,并将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⑤20世纪80年代,张敏强、张厚粲对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应用情况作了比较研宄。

⑥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实践的研宄、题库理论与技术的研宄取得长足进展。

⑦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测量开始从单一的学生学绩测量,逐步向多侧面发展。教育测量类型也从过去比较单一的终结性测量发展为诊断性测量、形成性测量等多类型的测量。

(4)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①组织建设

a.1984年,中国心理学会组建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后来将其进一步扩建为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该专业

委员会定期组织召开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b. 制定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两个文件,由《心理学报》公开颁布。

c. 教育学界电成立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会,开展有关工作。

②人才培养

a. 继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率先开设“心理测量”课程以来,各大学有关系科都已先后开设了“心理与教育测量”课程。

b. 一些大学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该学科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

c. 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以及一些大学还多次举办心理测量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

(5)学科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不仅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宄论文,而且出版了多种教材与专著。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心理学在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层面的研宄以及在其他科学研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