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963美术学科教学[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南陈北崔

【答案】南陈北崔是指晚明人物画大家陈洪缓和崔子忠。他俩的人物画题材多为道释人物,造型夸张变幻,饶有装饰意趣,笔法遒劲,设色古雅。

2. 扬州画派

【答案】扬州画派又称“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中期活动在扬州地区的一批画家,有郑燮、金农、黄慎等人。他们发展了重视生活感受、强烈抒发性灵的阔笔写意画,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冲击了当时流行的悍寿平正统花鸟画风,被称之为“怪”

3.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答案】五代、北宋花鸟画有两大画派,即南唐、西蜀的徐(熙)黄(筌)异体,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黄筌所画题材多表现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以及其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 徐熙自命高雅,信笔抒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草的格式而有所创造。黄荃、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十,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使他们形成不同的风格,被称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4. 迁想妙得

【答案】“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艺术创作思想,即在艺术创作中,作者必须通过联想、移情、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得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体验、神思交融,由此而达到传神的境界。

5. 颠张狂素

【答案】颠张狂素即为唐代书法家张旭与怀素之并称。在历史上有一定书法艺术地位。张旭,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代表作《古诗四帖》。怀素,其草书如风,奇幻变化,舒展自如,飘逸自然,用笔有“风趋电疾”之势,世称“狂素”,传有《自叙帖》、《食鱼帖》等。

6. 六书

【答案】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

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7. 没骨法

【答案】没骨法是指中国画中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8. 瓦当

【答案】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薯餐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9. 《历代名画记》

【答案】《历代名画记》是晚唐张彦远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史论结合、内容宏富的绘画通史著作。全书内容大致为三部分:绘画史发展的评述及理论认识; 绘画的有关资料、著录以及鉴识、收藏; 370余名画家传记及作品。具有当时绘画“百科全书”的性质。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10.清六家

【答案】清六家指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却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领导画坛,左右时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二、简答题

11.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审美趣味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答案】“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萌芽于唐,兴盛十宋元,发展于明清。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1)审美情趣

文人画的审美情趣的根本特点在于“不求形似”,“以形写神”,崇尚笔墨、形式的意趣,强调寓意抒情。他们标榜“士气”、“逸品”,崇尚品格,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2)典型例子

王维,是典型的文人画代表,他既是著名诗人,同时又是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家。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他的艺术比之常人带有更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他以山水寄恨,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慈抑郁,均借画笔曲折地反映出来。

12.在中国书法史上,书体演变的秩序是什么? 哪一种书法更具有艺术性?

【答案】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1)书法演变的秩序: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

①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近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车、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②隶书就是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它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③草书不重单体字,而解字重组,点画连带,并无程式。轻重、正侧、笔顺以及字之大小随意而行,熔篆、隶、真、行于一体。往往只求通篇意境。体势和书家个人气质的抒发,因而艺术性的追求重于功用,强调其作为欣赏风的美学价值,而不易为人读懂。

④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⑤楷书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2)在我个人看来,草书是我认为最有艺术性的书体。因为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首先要求创作者具备坚实的传统力、广泛的草书知识、丰富的美学思想、强烈的创作意识及精熟的应变技巧。在这种条件下,创作时还必须能够做到“胆大于法、气大于技、情大于书”,惟此,才能一发而不可收。因而,作品也就显得特别的有气势、增亮点、兴观感。

13.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特点。

【答案】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以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最为典型。

(1)造型多为大口、小底、曲腹的盆、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

(2)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3)纹饰多绘于陶器的上腹部,这是最显著的部位,同时也加强了造型的丰满感。多为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