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 心理还原论
【答案】心理还原论坚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人的心理或行为一一是一种更高层级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可以用低层级事物(如原子、神经元、基因等)及其相关理论(如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学)来加以解释与说明。心理学还原论还可以分为本体论的还原论和方法论的还原论。5. 场域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小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不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 法理型统治
【答案】韦伯认为,法理型统治是建立在下列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因此,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
①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地受到规则的约束;
②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的,出现了“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③法理型统治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
④法理型统治有明确的议事规则;
⑤在法理型统治下,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⑥在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上的私人占有;
⑦法理型统治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而科层制则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5.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小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推动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也是导致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6. 社会调查研究
【答案】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案】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含义及其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含义
①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在该范围内,主文化作为正统,有一定的行为导向功能,同时也就对不认同主文化的成员具有压力;
②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另类”,与主文化相比,常常处于劣势,但有时它又具有新意;
③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化为反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之间的关系
①主文化与亚文化
a. 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一般发生于局部,即他们生活的某一方面,也可能发生于诸多方面,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分具有相对性,当群体范围发生变化之后,原来的主文化可能就会变为亚文化,而亚文化也有可能变为主文化;
b. 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有时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文化模式只是处理具体问题方式上的差异,如城市中是举行传统婚礼还是采用新式婚礼的问题上,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一般不会产生族群内部的冲突。但在有些情况下主文化与亚文化之别却是本质上的,如婚居与未婚同居这两种行为模式就有本质性差别。
②反文化与主文化和亚文化反文化可以视为亚文化的一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主文化对立面存在的反文化比比皆是。但是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发展趋势来看,反文化有时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8. 默顿是如何批评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假设的。
【答案】默顿提出,功能分析是社会学解释中的一个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方向,它依赖于理论、方法和资料的结合。但认为以往的功能主义者多偏重于理论解释,忽视了功能分析的力一法问题。功能主义既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理论,也是收集资料的有用方法。因此,默顿从他的中层理论观点出发,强调功能分析在资料收集和理论解释中的实效性。
(1)默顿首先对以往流行的功能主义观点做了澄清。他指出以往的功能主义有三个错误的假定:
①社会的“功能一体性”假定。即认为社会系统对其各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每一事项或部分都承担特定的功能。但默顿指出:“文化事项是否都一致地对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以及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履行功能应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是一个公设”。
②“普遍功能主义”假定。即认为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文化事项都履行积极的社会功能。但默顿指出,实际上对不同的系统,社会或文化事项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果。它们既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或者是无功能的。即强调做净功能分析。
③“不可或缺性”假定。即认为某些事项的功能是不可缺少的,或履行功能的这些社会或文化事项是不可或缺的。但默顿指出,功能需要是经验性和多样性的,实际上存在着“功能选择”或“功能对等”或“功能替代”的情况。
(2)为了使功能分析规范化,默顿提出了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要求澄清如下方面的问题: ①功能归属事项即明确功能分析的对象,这些对象必须是标准化的事项。
②主观意向概念(动机、目的)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避免混淆作为主观范畴的动机和作为客观范畴的功能。
③客观结果概念(功能、反功能)功能是所观察到的结果,它促进系统的适应或调整; 而“反功能”削弱系统的适应和调整,实际上也可能存在“非功能”的结果,即所考察的事项与系统无关。另外,要求区分“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两个概念,前者是指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