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基础之社会学概论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度

【答案】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2. 社会制度(社会设置)

【答案】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3. 功能主义

【答案】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4. 社会组织

【答案】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5. 可持续发展

【答案】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应牺牲下一代的发展机会,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另一个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与保护,强调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可持续的人口发

展等内容。

6.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二、简答题

7.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济组织提供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国家是意识形态创建的主体,意识形态虽不是具体的制度规则,但它是社会基本制度的构成基石出。

(2)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指人们按照集体共同目标的要求而采取一致的行动,是集体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选择合作性的行动。奥尔森认为,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搭便车”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就制度变迁而言,一个新的、高效率的制度框架,能否对一定社会群体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群体成员是否可以在制度创新和选择上达成集体行动,即采取合作。集休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3)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设计、制定、实施和维护制度过程中所需要支付的各种成本或费用。交易费用理论是从成本一收益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制度变迁的。如果制定、实施和维持一项制度的成本降低,其净收益无形中得以提高,那么,社会对这种制度的需求也就自然增强,制度变迁的动力也就提高了。

8. 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人一生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①家庭对个人的早期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个人早期的社会化内容,如基本的行为规范、基本的是非和善恶标准以及友爱、尊敬等基本的情感体验,都是在家庭早期社会化中完成或确立的。

②家庭对于个人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的重要影响甚至延续一生。对于一个个体

来说,早期社会化中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学校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是学校。

①学校是现代社会个人通往社会的必由之路。学校通过引导学生服从教育制度的安排,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目标、价值标准和人类知识遗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推动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②儿童及青少年在学校不仅要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努力培养自己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和独立性,而且要学会服从非个人的规则和权威,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的人际关系。

(3)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①从人际互动的角度来说,那些在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的同龄人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

②由于同辈群体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建立或中断某种人际关系,这种活动可以使儿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同样,青少年同辈群体在帮助年轻人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方面也十分重要。

(4)工作组织工作组织是成人继续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①个人不仅要在工作组织的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等,还要在工作组织中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个人的能力、品格、气质、性格等。

②工作组织还给人们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5)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是指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籍、杂志、互联网等在内的,对广大人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传播方式和媒介手段。大众传媒通过其本身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对广大受众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并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相当的暗示作用。

9. 简述社会分层的方法。

【答案】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2)声誉法。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不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