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903地质学基础B[专业硕士]之地球科学导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出以下环境的顺序。

a. 星系际空间,b. 太阳核部,c. 中子星,d. 地球海平面处的大气,e. 太阳系内行星际空间,f. 日冕,g. 银河系内星际空间。

【答案】按照物质密度大小,排列的顺序为:

2. 冻融作用的原理如何?

【答案】(1)冻融作用是在降水量少、温度低的条件下,地表不能积雪成冰川,土层的上部常发生周期性的冻结与融解交替,下部则长期处于冻结状态,成为多年冻土,由于温度周期性地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不断发生相变和位移,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的复杂过程。

(2)冻融作用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营力,它使岩石遭受破坏,松散堆积物受到分选和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常见的冻土地貌主要有石海、石河和冰丘等。

3. 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什么条件下?

【答案】(1)区域变质作用是指那些在地壳活动带的深部地质过程,由于长期的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广泛变质的地质过程。长期的高温高压条件是发生区域变质作用的必要条件。

(2)接触变质作用是指高温岩浆侵入围岩引起的变质过程。高温和岩浆与围岩发生接触是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必要条件。接触变质作用可分为:

①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

②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4. 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貌? 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答案】构造地貌是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地质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同时又受到外营力作用的侵蚀、破坏,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貌有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

(1)断裂构造地貌

第 2 页,共 19 页 。

又称断层地貌,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破裂,产生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断层谷、断陷盆地和断块山地等。

①断层崖是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其高度取决于断层的规模。由于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往往使原始的断层面发生很大变化,使坡度变缓,甚至使断层崖消失,同时使崖壁基部断层线位置被剥蚀的碎屑物所掩埋,从而使断层构造地貌的显著特征消失。

②断层谷指沿断层破碎带发育形成的谷地。切割较探的断层谷常呈峡谷,两岸陡峭,且不对称。其走向受断层的走向控制,在单一断层带发育的断层谷大多呈平直延续分布; 而在沿两组以上不同走向的断层发育的断层谷则有较多转折弯曲,呈“之”字形延伸。

③断陷盆地指由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其周边或由全部不同方向断层所围,或某一边以断层为界,多呈长条形、菱形或楔形。断陷盆地内通常有较厚的松散沉积物质。

④断块山地是受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局部翘起形成的山地,断块山地或是一侧沿断层翘起、一侧缓缓倾斜的掀斜式山地,或是地垒式的山地。

(2)褶皱构造地貌

这种地貌是由于岩层受力弯曲变形的结果。褶皱的规模大小和岩层弯曲程度等的不同,使褶皱地貌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

①单斜地貌指经过褶皱的岩层大部分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其中,坚硬岩层通常成为单面山,沿软弱岩层发育的谷地称单斜谷。

②背斜和向斜地貌是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外力的侵蚀切割未能超过褶皱构造作用的速度所形成的地貌

(3)火山和熔岩地貌

①火山地貌是由火山作用而成的一种地貌形态。其特征是具有火山口和火山锥。火山口是岩浆上涌至临近地面时发生爆破喷发而成的。火山锥是由多次火山活动产生的、由火山碎屑物和熔岩流堆积起来的锥体状地貌。

②熔岩地貌是呈熔融态的岩浆溢出地表以后在流动过程中冷凝而成的地貌形态。其主要的地貌类型有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

5. 以河流地貌为例说明地貌演化阶段。

【答案】地貌演化是指在各种地貌营力的作用下,地貌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中经历的各种阶段和过程。以河流地貌为例加以说明。

(1)幼年期阶段

①河流循被抬升的原始倾斜地面发育,开始时水文网稀疏,在河谷之间存在着宽广的分水地。

②随着河流的下切侵蚀,河流比降开始加大,坡折增多,横剖面呈“V ”字形,坡谷坡陡。坡顶与分水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这时谷坡上的崩塌、坠落和滑坡等过程很活跃。

③水系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加深,较大的河流逐渐趋于均衡状态。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大于河流下切的速度,河谷不断展宽。整个时期的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

第 3 页,共 19 页

(2)壮年期阶段

①谷坡不断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日益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岭最后变成狭窄的岭脊。但这时的谷坡仍然较陡峭,崩塌、滑坡过程仍然很活跃。

②随着谷坡侵蚀过程的不断进行,谷坡逐渐减缓,山脊变得浑圆,谷坡上的岩屑很多,谷坡上部的岩屑通过土溜或土壤蠕动向下搬运,下坡的岩屑主要是受流水片状冲刷和谷坡侵蚀,在谷坡下半部常形成凹形坡。

③壮年期阶段的主河一般都已趋于均衡状态。到壮年期最后阶段,较小的支流也渐渐趋于平衡状态,这时的河谷比较开阔,山脊也浑圆低矮。

(3)老年期阶段

①河流停止下切侵蚀,分水岭将渐渐下降,地面成微微起伏的波状地形。

②河流蜿蜒曲折,河谷展宽,谷坡较稳定。如果有局部坚硬岩石区,因抗侵蚀力强而保留有突出的山丘,孤立在周围平缓起伏的地形之上,整个地面为准平原,它代表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

6. 论述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并分析黑洞的奇点性质。

【答案】(1)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条件和物理特征:

①白矮星

a. 形成条件

质量中等的恒星(小于1.4个太阳质量)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开始转变为白矮星。 b. 物理特征 恒星残骸的密度达到

②中子星

a. 形成条件

质量更大的恒星经历超新星爆发后残存的质量如达到太阳质量的1.5~2倍,在暴缩情况下形成快速自转的中子星。

b. 物理特征

直径一般仅l0km ,但密度达

所以寿命小于10亿年。

③黑洞

a. 形成条件

超新星爆发后产生了超强引力场,产生黑洞。

b. 物理特征

黑洞有超强的引力场,在这种超强引力场下,被吸入的任何物质和光线运动速度超过了光速。

第 4 页,共 19 页 (相当太阳密度的12.5万倍,由异常致密的原子核和电子组成),表面温度升高至8000K ,发出白光。 。耐,主要由异常致密的中子组成。中子星具有很强的磁场,并因自转而辐射具精确周期的脉冲式无线电波。中子星的辐射强度大于白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