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740教育学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心智技能的作用

【答案】(1)心智技能是经验获得的必要条件

心智技能与经验获得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个体的经验,都是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发生的。经验的获得,一方面需要有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有作为活动主体的对活动客体的反作用。动作是经验获得的手段,经验是动作的产物。心智动作是获得理性经验的手段,理性经验是心智动作的产物。

(2)心智技能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

心智技能不仅对知识经验的获得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是问题解决的重要前提。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是受目标指引的认知性操作序列。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才能实现。这些心智动作,构成了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心智技能。它对问题解决活动起着直接的调节与指导作用,是这一活动正确而又顺利进行的保证。

(3)心智技能是能力形成发展的基础之一

能力作为类化了的经验,是概括化与系统化了的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活动的自我调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心智技能作为获得理性经验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心智技能可以通过对于知识经验的作用来影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能力作为活动的稳定调节机制是在获得知识、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迁移,不断概括化与系统化而实现的。所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依赖于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同时也依赖于心智技能的获得及类化。心智技能的获得是能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

2. 什么是难度和区分度? 如何计算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

【答案】(1)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

①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即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

②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征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因此项目效度越高,其区分度越人,鉴别力越强。但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也有所区别。

(2)难度与区分度的计算

对于不同的测验题型,其计算有所不同。

①难度的计算

a. 是非题:当只有正确或错误两种答案时,可以用通过该题人数的百分比代表难度

度; N :受测总人数; R :通过该题的人数];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

[P:难[P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

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P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答对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学生总数的百分比]。

b. 选择题:在K 个选项中(K>2)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则其难度可以在该项目的通过率P 的基础上进行矫正,计算公式为[CP:矫正后的难度:P :未矫正的难度; K :选项的数量]。因为对单

[M:全体考生某题的平均得分; W :某题

[M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选题学生可能随机猜测,用此公式则能排除这种影响。 c. 论文型题目:

用某题的平均分数为依据计算难度规定的最高得分]; 用极端组的方法计算难度

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②区分度的计算

a. 客观性题目:简便计算公式是:[D:区分度; P H :高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高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P L :低分组通过该题的人数占低分组总人数百分比]。

b. 论文性题目:可以用计算,[D:区分度; M H :高分组(总分最高的27%的学生)全体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M L :低分组(总分最低的27%的学生)全体考生该题得分之和; N :所有考生总人数的27%; H :该题最高得分; L :该题最低得分]。

3.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何? 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1)刺激控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刺激控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强化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某种特定的刺激环境中,个体做出一个期望的反应,就伴随呈现一次强化。在心理学中,把这种刺激与强化间的对应称为列联,把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称为列联安排。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就是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在刺激控制过程中,强化可以采用社会强化、物质强化或活动强化。社会强化包括口头表扬、通报鼓励及友善的微笑等不同的形式; 物质强化包括各种可以消费的物品,如金钱、实物等; 活动强化指个体感兴趣的活动,如踢足球、看话剧、计算机编程等。强化可以采用不同的程序。可以采用持续强化,也可以采用间歇强化等程序。一般,在新行为开始建立之初,宜使用持续强化; 而当新行为模式比较巩固后,宜使用间歇强化。

②基本结构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一般由定义目标行为、评价初始行为、制定列联计划、实施列联计划和评价列联计划等五个阶段组成。

a. 定义目标行为: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确立期望建立的行为反应,即确立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或规范。此时,应准确阐述要改变

的行为和要强化的反应,并制定一套测量行为变化的程序。测量行为变化,既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某个行为出现的时间和次数来进行,也可以通过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来进行。

b. 评价初始行为:这一阶段要对目标行为在当前出现的频率进行详细记录,了解行为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对谁发生,目的是确立一个行为发生的基线,以便确定列联计划的速度,并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提供比较的依据。

c. 制定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构造环境或情境,选择强化物及其强化程序,制定行为塑造计划。强化物必须针对个人而设定,没有一种强化物是对每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年龄小的儿童一般对社会强化比较敏感,而年龄较大的学生则比较重视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 由地位高的、关系密切的老教师实施强化,效果会较好。此外,所制定的列联计划必须能够说明学生在逐渐逼近良好行为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要有一个周密布置的逐步强化程序。

d. 实施列联计划:这一阶段包括布置组织教学的环境,制定列联说明,根据制定的强化程序和塑造计划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实施列联计划时,教师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强化物和教师期望的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其改进的方法,共同商定强化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

e. 评价列联计划:这一阶段主要是对目标行为再次测量,并将学生置于原来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原有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这是对列联计划成功与否的证明。

③优缺点

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及其发展或保持新的社会行为技能。在这一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控制,反馈也由教师根据列联计划实施。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2)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①理论基础

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及其认知结构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的。它是由萨赫曼通过观察、分析科学家的创造性探索活动而概括成型的。布鲁纳和萨赫曼认为,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这种自发的好奇心促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在提问和形成假设的过程中,教师只对其对错进行“是”“否”判断,学生不能要求教师进行解释,以教给他们发现事物变化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

②基本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包含呈现问题情境、收集信息并进行实验、主动解释问题和分析探究模式与类型等四个阶段。

a. 呈现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同时把提问的程序、提问的目的和提问的方式告诉他们。教师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应既含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呈现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b. 收集信息井进行实验:在问题情境的驱使下,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收集大量与课题有关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