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51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2. 报酬递增

【答案】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以一种企业组织(制针工场)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3. 农业地域专业化

【答案】农业地域专业化是工业革命后农业高度发展的后果,但在一些国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往往片面提高专业化程度,甚至出现单一经济,造成经济的畸形结构、土地资源的耗竭和农副产品的巨大浪费。

4. 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5. 霍夫曼定理

【答案】霍夫曼定理是指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6. 货物的供给范围

【答案】货物的供给范围是指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的范围。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从居件地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7. 最小运费原理

【答案】最小运费原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产地都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以产生最小运费为目标的区位指向为:①仅以遍在原料为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②仅以局地原料且以纯原料为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③仅以损重原料为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8.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9. 区域经济结构

【答案】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10.世界经济多极化

【答案】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二、简答题

11.试述跨国公司投资及国别选择的原因(注重相关理论的阐释)。

【答案】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和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地。

(2)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的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成为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把生产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他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资。

(4)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

12.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他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区域中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一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该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13.试述西方城市区域管制的特点。

【答案】西方国家的城市区域管制具有以下特点:

(1)地方分权

要求把管制的权力由上级政府下放给下级政府,把权力由政府转移给民间,强调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民众共享权力。

(2)伙伴制和多重管制

在城市区域管制中,各种利益主体是一种伙伴合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实践证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