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IS--LM 模型
【答案】IS-LM 模型是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如何决定的模型。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意味着商品需求等于商品供给,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在利率r 和国民收入y 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IS 曲线表示了使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LM 曲线描述了确保货币市场实现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的轨迹。两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由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交点获得。
2. 棘轮效应
【答案】棘轮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 )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
,即卜去容易下来难。 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主张消费是可逆的,即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利认为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十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3. 边际消费倾向
【答案】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 opensity to consume,简称为MPC )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
式中,△C 表示增加的消费,△Y 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当消费函数为线性函数时,MPC=β。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 向递减规律。作为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被凯恩斯用来分析造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原因。 4. 索洛剩余 【答案】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为总产出增长率,为劳动的增长率,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5. 非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到工【答案】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二、简述题 6.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案】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7. 为什么要讨论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 【答案】在IS-LM 框架中,引起IS 和LM 曲线移动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的变动都会使IS 移动,而实际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变动都会使LM 移动,这些移动都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例如,政府减税使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消费支出水平就会上升。再如,汇率变动,比方说本国货币贬值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会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从而使净出口增加,IS 曲线也会向右上方移动。同样,在价格水平不变时增加名义货币 供给或减少名义货币需求,或者在货币名义供求不变时价格水平下降,都会使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在诸多使IS 曲线和LM 曲线移动的因素中,西方学者特别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和利率同时上升,并且不同斜率的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相交,可清楚地表现出财政政策的效果。同样,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 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并且不同斜率的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相交,可清楚表现出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常常用IS-LNI 模型作为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效果的简明而直观的工具。这也可以说是西方学者讨论IS 曲线和LM 曲线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 8. 什么是随机游走? 消费变动服从随机游走的论断与持久性收入假说有什么关系? 【答案】(1)随机游走是指当影响消费的一种变量的变动是不可预测时,消费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它是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提出的。 (2)根据霍尔的观点,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遵循随机游走。霍尔的推理如下: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面临波动的收入,并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消费者根据现在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改变自己的消费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使他们修正其预期的消息。如果消费者最优地利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他们应该只对那些完全未预期到的事件感到意外。因此,他们消费的变动也应该是无法预期的。 9. 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答案】(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 S. Duesen berry)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βy ,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但在短期,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哪怕收入下降了,因此,短期消费函数表现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示,C L 为长期消费曲线,其保持稳定不变。假设经济在y 1时衰退,消费者收入下滑到y 3,按照C L ,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应该下滑到C L3。但由于消费者很难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此时只会下滑到C S3,即短期消费曲线不在C L 上,而是C S1。同理,如果在y 2时消费者收入下滑,此时短期消费曲线为C S2。此种消费能上却难下的现象,被称为“棘轮效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