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综合知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十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2.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一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 《社会理论的基础》
【答案】《社会理论的基础》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的主要著作。这本书被认为是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社会理论的基础》是回应社会系统是如何行动这一核心问题的,为理性选择理论学派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本书共分为五编,从最基本的人的行动和关系谈起一直论述到复杂的社会行动的数学分析,是当前社会学和社会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为社会学在今后数十年的发展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书中充分意识到重建社会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并力图使书中内容满足这一要求。
4. 社会变迁
【答案】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
(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5. 逆向社会化
【答案】逆向社会化,又称反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6. 研究假设
【答案】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二、简答题
7.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c.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d. 创办经济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a.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b.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e. 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
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②“迟发展效果”。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③“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一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④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处在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由于国情的限制,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赶超型”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表现为:
a. 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b. 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 c. 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
8. 如何理解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
【答案】全球化是一个涉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多种学科、具有多种维度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本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技术力量共同作用的独特结果。全球化过程对我国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全球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对我国的民族主权、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等一系列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2)全球化带来的先进科技、管理理念等对我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对我国而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努力发挥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尽可能规避小利的一面。
9. 试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答案】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包括:
(1)环境问题从中国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具体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