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1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答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创作的交响曲,受帕格尼尼之托写作,作品描写了贵族青年哈罗尔德游历的经历与感受,融人了作曲家本人漫游阿布鲁奇山的回忆。全曲四个乐章,由中提琴独奏的反复主题代表哈罗德尔的“固定乐思”。

2. 埃尔加

【答案】英国作曲家。早年以写作合唱曲著名,管弦乐曲《谜语变奏曲》和清唱剧《杰隆修斯之梦》树立了他作为一流作曲家的声誉。音乐风格极为个性化,以色彩化配器见长,情感表达丰沛热烈,形成独特的“埃尔加风格”。

3. 蒙泰威尔第

【答案】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作曲家,1590年起供职于曼图亚公爵府,1613年起任职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奠基人,完整留存歌剧作品《奥菲欧》、《尤

,确定歌剧中独唱与合唱、主调与复调、声乐与器乐之间的比利西斯返乡记》和《波佩亚的加冕》

,并在器乐中采用弦乐的震音和拨弦等例关系,强调以音乐手段表达人的情感,创立“激情风格”

新手法。所作世俗声乐作品包括9卷牧歌,努力深化音乐的表现力,运用了大量背离传统的手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蒙泰威尔第在继承文艺复兴音乐成果的同时开创了巴洛克新的声乐和器乐风格。

4. 理查·斯特劳斯

【答案】浪漫主义晚期德国作曲家和指挥家。19世纪末重要的交响诗作曲家,作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还写有歌剧《莎乐美》和《玫瑰骑士》等,音乐风格衔接了19世纪与20世纪。

5. 清唱剧

【答案】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等,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

6. 艾夫斯

【答案】美国作曲家。幼时从父学习音乐,大学毕业后经营保险事业,但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探索精神的进步作曲家,他在作品中率先试验了多调性、复节奏、音块、1/4音、复合织体等现代技法,主要代表作有管弦乐《新英格兰三地》、《第四交响曲》、《没有回答的问题》和钢琴奏鸣曲《康科德》。

7. 布里顿

【答案】英国作曲家。年少时从布里奇学习音乐,1945年因歌剧《彼德. 格莱姆斯》的上演确立国际声誉。主要音乐成就在声乐音乐方面,除歌剧《比利·巴德》、《旋螺丝》外,还有清唱剧、合唱曲和大量歌曲,管弦乐作品较出名的有《安魂交响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创作风格以传统音乐风格为基础,融合20世纪各派之长。

8. 意大利序曲

【答案】意大利歌剧作曲家A. 斯卡拉第干1680年前后创立的序曲,常置干声乐戏剧之前,

,由“快—慢—快”三段组成,是交响曲的直接前身。 作为器乐序奏,称为“辛弗尼亚”

二、简答题

9. 简述沃尔夫的艺术成就。

【答案】(1)人物简介:

,奥地利作曲家,他是一位在艺术歌曲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沃尔夫(Hugo Wolf , 1860~1903)

音乐家,对德奥艺术歌曲进行了发展。

(2)代表作品:

艺术歌曲集:《莫里克歌曲集》《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西班牙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

(3)艺术成就:

①沃尔夫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艺术歌曲领域,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是,他常用特定诗人的诗谱写曲集,如:《莫里克歌曲集》《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等。

②在创作上,运用瓦格纳歌剧创作原则,强调诗的寓意,音乐从属于内容,文学品位较高,旋律一般不采用民谣,他的歌曲让人感觉是在钢琴伴奏上生成的诗歌吟唱。

10.德国的恋诗歌手和名歌手。

【答案】(1)恋诗歌手:

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下半叶,在德国出现一种被称为“恋歌”(minnesang )的方言抒情歌曲,唱这类歌曲的歌手即“恋诗歌手”(minnesinger )。他们之中有很多是贵族骑士,以演唱爱情歌曲为主,而且常常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乐曲多为一拍子或四拍子,采用爱奥尼亚调式、分节歌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称为“巴体歌曲”(barform )的分节歌,其旋律发展的基本结构

,即前两句歌词用同一个旋律(aa ),新的旋律(b )配上新的歌词,类似于副歌。 为(aab )

(2)名歌手:

名歌手是15~16世纪在恋诗歌手之后出现的,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的崛起而产生,并且逐渐替代了恋诗歌手。名歌手大多是中产阶级或具备某种手艺的诗人,他们不到处游荡,而是隶属于有组织的行会,每个人在行会中的地位通过各种歌唱比赛,按照严格的评分标准来评定,从最低到最高分别为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瓦格纳的乐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就是对这段史实的描述。

11.中世纪复调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对西方复调音乐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900年左右的佚名论著《音乐手册》和教科书《学习手册》中,它详尽描述了其形态: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一个声部是素歌旋律,称为主声部,另一个声部在上方五度或四度上重叠主声部,这两个声部或其中之一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八度重叠。

,它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和斜向的这种早期的复调形式被称为“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和有量奥尔加农。

迪斯康特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复调形式。从10世纪至16世纪末,迪斯康特指的是在已有旋律上作即兴对位的作曲手法,而在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迪斯康特。迪斯康特的低声部是带有节奏模式的旋律,因此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但它们旋律进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反向的。

12~13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聚集了大批创作复调音乐的教士,形成“巴黎圣母院乐派”,是当时欧洲复调音乐的中心,莱奥南和佩罗坦是留下名字的仅有两位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奥尔加农和克劳苏拉。

克劳苏拉是自身完整而起讫分明的无词的复调短歌,用迪斯康特风格写作,莱奥南最早把迪斯康特风格的克劳苏拉用到他的奥尔加农中,佩罗坦及其同时代人创作了千百个迪斯康特式克劳苏拉,用来替代莱奥南和其他早期作曲家奥尔加农中的类似段落,因此又称为“替换克劳苏拉”。佩罗坦的“替换克劳苏拉”是13世纪经文歌的直接先驱。

13世纪以后,经文歌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经文歌的结构方法是:从日课交替圣歌中选取定旋律,加以修饰并成为有量音乐,当它有了规范化的节奏时,就成为迪斯康特,其后又在经文歌上配上第三声部。

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经文歌,最低声部是全曲的基础,称为定旋律声部,一般采用素歌旋律,处理成规律性反复的节奏型,另两个声部分别称为第二声部和第三声部,配唱宗教性或世俗性的不同歌词。经文歌最重要的特征是:各声部旋律线条的独立性以及在不同声部运用不同歌词。

经文歌的定旋律来自于素歌,它的歌词就直接采用拉丁文圣咏歌词,上方声部的歌词原来也是拉丁文的,但随着经文歌创作中世俗内容的日益增多,上方声部的歌词也呈方言化趋势,法语是最常用的方言,歌词表现的内容多与情爱有关,第三声部通常是欢快的,第二声部则如怨如诉,两段歌词用同时代游吟诗人歌曲的风格。这样的经文歌显然与虔诚的教会礼拜仪式不相协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