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皇甫平”评论

【答案】“皇甫平”评论是指1992年初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系列评论文章,是由《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与评论部负责人等合作写成的。这些陆续见报的署名“皇甫平”的评论相互呼应,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宣传了邓小平在90年代初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推进改革开放的完整的舆论先导系列。

2.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3. 王芸生

【答案】王芸生开始为《益世报》写稿。1928年,王芸生担任《商报》总编辑。后被张季鸳发现,请进了《大公报》编辑部,负责编地方版新闻。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王芸生完成了《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一书,1935年,王芸生被提拔为《大公报》编辑主任。1936年4月,到上海任《大公报》上海版编辑主任。1938年)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发刊,王芸生任渝馆总编辑,社评委员会主任。1941年9月,张季莺病逝,王芸生就任《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在《大公报》的工作是辛苦的、勤勉的,在新闻编辑、采访,尤其是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是有贡献的。

4. 新闻编译社

【答案】新闻编译社是邵飘萍1916年8月在北京创办的一家通讯社,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以消息迅捷闻名,每天晚上发稿一次,内容有本社采写的消息和翻译的外电两部分,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颇得各报好评。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5.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

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6. 媒介素养(medialieracy )

【答案】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众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媒介素养不仅被视为公众制衡媒介不良表现的力量,而且作为公民权利和责任的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旨在强化公众的传播权,以及公众对大众传媒在民主机制中发挥正面作用所担负的责任。

7. 《红旗日报》

【答案】《红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1930年8月15日在上海创刊。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秘密发行。1930年10月30日,《红旗日报》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李求实主编,主要刊载论述党的路线和革命策略的文章,每五天出一期,随《红旗日报》发行。1931年3月8日停刊。该报发刊词写道:“在现在阶级社会里,报纸只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对“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观点的最早的明确表述。

8. 《中国青年报》

【答案】《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1954年4月27在北京创刊,初为对开周刊、周3刊,1956年1月改出对开4版日报。它以全国广大青年、团员和青年团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它的使命和特点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青年,帮助青年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培养青年高尚的生活J 清操,反映和指导全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中国青年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深受青年读者欢迎。

9. 《红色中华》

【答案】《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3日出版第240期后,随红军长征暂告停刊,史称这一时期该报为《红色中华》瑞金版。《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瑞金版发行量初期为数千份,后来超过10000份,最多时达40000份。

1936年,《红色中华》在陕北瓦窑堡复刊,限于物质条件改为油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1937年1月改名《新中华报》。

10.《新生活报》

【答案】《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二、简答题

11.“混搭”模式下,新媒体带来怎样的变化?

【答案】“混搭”,是指人们在传播要素、市场要素的使用和配置上产生了一系列跨界之下的令人耳目一新和深具想象空间的种种搭配模式。这是中国传媒业自2004年以来经历拐点之后最为令人振奋的一种发展业态,“拐点”意味着过去发展模式的终结,新的发展逻辑的开始。

跨界往往是和“混搭”相结合的,它带来的不是原有价值和市场逻辑的简单延伸,而是1十1)2的价值倍增效应。

(1)激活原有的“沉默价值”,形成范围经济的服务格局。品牌、渠道、客户资源,原本在传媒的单一化经营中都有其特定的单一化的角色与价值,其开发度和价值利用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引入新的市场要素和功能因素之后,有助于实现相关要素的多重角色、多重使用及其价值的多重开发,营造新的价值实现模式。

(2)拓宽原有的市场边界,谋取更大的市场版图。在“混搭”模式之下,由于有了更多的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的更多搭配与组合,便造成了一种建立在原有产品核心竟争力基础上的市场“泛化”现象一一人们有可能突破原有的市场边界去谋取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服务,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和更为丰富的价值实现方式。

由此可见,新媒体会带来传媒业结构的分化重组,不同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的界限会被打破,传媒业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本和技术革命,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将超越现有模式,出现两极分化一一“全媒体”和更细分受众的专湘媒体。

12.国人办报热潮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在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上,这是首次出现国人办报热潮。这次热潮,产生了著名的报刊和报人,提出了中国人的办报理念,革新了文风,为我国报刊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这次热潮在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①从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外报数量激增,影响力也远远超过中国封建社会原有的传媒一一邸报和报房京报。清王朝统治者慑于外国势力,不敢十涉。但清朝政府仍然对思想和言论实行严格的控制,许多官员与文人因言论获罪,惨遭杀害。然而,维新派报刊放言时事,议论朝政,这种清王朝不容许的事情毕竟出现了。

②以维新派报刊为主的国人自办报刊,不仅在数量、品种上超过外报,而且在朝野的影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