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长期以来,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研究主要呈现出溢美化、单一化、表象化趋向,不仅对作品的溢美之词过多,偏重于个别文本的讨论,几乎没有宏观性探究,而且对文本的研究过于浅表化,大多局限于形式方面,很少触及本质问题及其内在动因,很少深入作家的创作心理和文艺观念等层面进行研究。为纠正这一研究现状中的片面性,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本做一整体性观照,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探讨,力图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以拨去迷障,找到本质,进而对作家的创作心理、思想意识和艺术观念进行剖析,为贾平凹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研究发现,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本存在着突出的病象和问题,在思想上表现出严重的反人道倾向。造成这一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贾平凹作为创作主体,其自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在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艺术追求上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成为贾平凹进行长篇小说创作时无法克服和超越的局限与障碍。 贾平凹长篇小说文本的反人道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面丑化人的物性,主要通过丑化人的生存状态、丑化人的生命体态和丑化"性"来实现。对生存状态的丑化表现为人的生存环境的恶俗化和人的生存本质的动物化,对生命体态的丑化表现为夸张式地尽显人的身材之丑和面相之丑,对性的丑化表现为视性互动为纯粹生物意义的性交,夸张式地展现性交过程中的丑态、肮脏和痛苦,随意宣染畸形性活动。二是全面消解人的精神,主要通过消解崇高和消解文化来实现。对崇高的消解集中地表现为对信仰的消解和对爱情的消解,对文化的消解表现为将城市和乡村陷入一种无文化状态以及用不可知的神秘性取代人的文化性。三是彻底否定人的生存意义,主要有否定人的人格和否定人的价值两种实现途径。对人的人格的否定主要表现为取消人的道德操守和取消人的尊严感,对人的价值的否定主要表现为取消人的情感性和取消人的创造性。 贾平凹作为创作主体,其自身在思想、情感和审美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病象,不仅突出地表现为生存状态的寄生性,还严重地表现为思想情感的苍白和艺术趣味的低俗。从深层心理分析,贾平凹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矛盾集合体,多种矛盾因素相互对立撕裂,导致了他心理上的混乱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政治立场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与民间立场的对立冲突,使得他在创作心态上呈现出混乱与无序的状态;二是在思想意识上存在着精神追求与物质欲求的对立,使得他在价值判断上变得毫无标准;三是在艺术追求上存在着唯美倾向与媚俗倾向的对立,使得他在审美心理上显得无所适从。这些矛盾相互对立冲突,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严重障碍。 贾平凹自《废都》以来众多长篇小说创作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作家精神上缺乏应有的独立自由品格,思想上过于贫弱苍白造成的。这就启示我们,作家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感是文学创作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是构建文学作品价值的基本保证,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创作的成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