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819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与员工公平之间的区别?

【答案】对员工进行薪酬激励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企业薪酬的公平度。这种公平包括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以及员工公平。二者之间的概念与区别具体表现如下:

(1)三种公平的概念

①内部公平指薪酬能否反映出各岗位对公司整体业绩的价值贡献的一种状态。一般来说,人力资源部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岗位进行评估: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岗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岗位承担责任的大小。人力资源部门利用分析的结果确定薪酬差异范围,并设立岗位薪酬级别阶梯。内部公平隐含的意义之一就是岗位之间的薪酬差距要体现出来。

②外部公平指薪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状态。这是公司制定固定薪酬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公司各岗位薪酬级别需要参考同行业薪酬水平进行调整,确保此薪酬水平下公司能招到合适的人才;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还需定时了解竟争对手薪酬变化情况,以确保公司薪酬水平保持动态竞争力。

③员工公平是指员工对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是否相符的一种内心感受。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相符,那么员工就会有较高的公平度; 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不相符,员工的公平度就不高。员工公平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不」样。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努力促使较高的员工公平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能够看得到的物质的给予,无形的精神给予也同样值得注意。

(2)三种公平的区别

①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是客观的,而员工公平是主观感受。外部公平有明显的指标可以进行比较,只要公司内部的工资等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工资,那么,就是外部公平的; 内部公平也是可以通过公司的相关规定进行比较的; 而员工公平则完全是主观的感受,无论客观上公平与否,只要员工感觉到工资是不公平的,那么,员工就认为是不公平的。

②在公司中的地位不同。如果外部公平或内部公平没有满足,这种影响对公司来说是全局性的,可能导致留不住素质较高的员工,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如果仅仅是个别的员工不公平,这种影响可能就是局部的,员工的不公平也不能说明外部、内部公平与否。

2. 对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不同激励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答案】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一般而言的,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因而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处理激励实务时,应该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结合上述的各种激励理论,常用的主要有四种激励方式即工作激励、成

果激励、批评激励以及培训教育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适当的工作来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成果激励是指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的奖惩,以保证员工行为的良陛循环; 批评激励是指通过批评来激发员工改正错误行为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教育激励则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热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在多种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形式新颖的激励计划,主要包括绩效工资、分红、员工持股,总奖金,知识工资和灵活的工作日程等。 (1)薪酬管理。除与基本工作相应的基本工资外,员工的薪酬管理还应注意:

①绩效工资。企业突出绩效工资意味着员工是根据他的绩效贡献而得到奖励的,因此这种工资一般又称为奖励工资;

②分红。分红鼓励协调团队工作;

③总奖金。是以绩效为基础的一次性现金支付计划;

④知识工资。增加了公司的灵活性和效率。

(2)员工持股计划。使得员工们更加努力工作,因为它们是所有者,要分担企业的盈亏。 (3)灵活的工作日程。满足员工想得到更多闲暇时间的需要。

(4)目标管理。当员工们亲自参加的目标确定时,士气会更高,也会产生更大的责任感来完成目标。

3. 何谓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案】(1)根据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功能实现方一式,可以把企业制度定义为“规定或调节企业内部不同参与者之间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或标准的总和。”这些原则或标准以及由此决定的不同参与者的权、利关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阻滞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企业欲求其经营有效,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选择正确的经营方向、内容和规模,使企业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以保证产品价值的实现; 充分利用能够筹集到的各种资源,使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产品; 引导参与者的行为选择,诱发他们提供企业所需的贡献,形成实现企业目标所需的合力。

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企业制度的基本功能。具体地说,企业制度在为经营活动的组织提供基本规则和框架时,表现出三种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制度指导企业经营方向的选择、引导稀缺资源的配置和使用的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企业制度诱导各类参与者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贡献的功能; 协调功能则是指通过制度安排,使各类参与者在企业经营的不同时空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他们提供的不同贡献形成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合力的功能。

企业制度是通过经营权力和利益的分配来实现上述功能的:通过经营权力的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组织中的相对地位,也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内容和规模的选择,

协调不同参与者的贡献; 通过利益分配,企业制度决定了不同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的利益实现力式,从而以不同形式诱发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选择,影响他们的努力程度。

4. 两种社会责任观。

【答案】(1)社会责任的概念

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实现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与经济对企业所要求的义务,完全是企业处于义务的自愿行为。

这一定义的前提是:第一,企业遵守法律,并且追求经济利益; 第二,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在它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它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2)社会责任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

①古典观点(classical view )

该观点主张:管理当局惟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

该观点的支持者是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是从股东(公司真正的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主张不管何时当管理者自作主张将组织资源用于“社会利益”时,都是在增加经营成本。这些成本只能通过高价转嫁给消费者,或降低股息回报由股东所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弗里德曼并不是说组织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他支持组织承担社会责任,但这种责任仅限于为股东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社会经济学观点(socioeconomic view )

该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这一立场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一信念。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还要对社会负责。社会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认可公司的建立,并通过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

此外,社会经济观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组织不仅仅是经济机构,社会接受甚至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和法律的事务。

5. 激励中的强化理论及其行为修正。

【答案】(1)强化理论的概念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是由美国的斯金纳(B.F.Skinner )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作的反应。该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内在或外在行为结果对其以后行为的反作用。

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这种行为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控制该行为的重复出现与否。即,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

(2)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

强化理论的行为修正一般有以下四种方式:

①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指用某种具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