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财政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股份制可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答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对十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我国公司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发展速度很快,我国股份制企业从1997年的7.2万家发展到近50万家,可见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2. 技术先进的产品之所以能赚取更多的利润,是因为先进技术能创造更多价值。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技术先进的产品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这是因为: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时间因为先进技术而减少,并且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就有超额剩余价值产生,利润空间也就增大了。同时,先进的技术可能会提高产品的质量,在竞争中获胜,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更多的利润。

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其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够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但是,在商品生产中,物化形式的科学技术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

可见,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

3. 跨国公司就是国际卡特尔这种国际垄断组织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国际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的一种组织形式。参加卡特尔组织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上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划分销售市场,确定产量及规定标准价格; 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国际卡特尔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逐渐减少,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一一跨国公司应运而生。跨国公司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那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各种

经营活动,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大垄断企业。

跨国公司与国际卡特尔的最大区别是,它是由一国的垄断组织或是以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对国际卡特尔的取代,而不是其发展与完善。

4.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二、简答题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或框架是:

(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开放是指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行。有序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效率。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持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谋求自身增殖的货币。资本不是一般的商品价值,也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为了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总公式(G-W-G' )中价值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3)劳动力成为尚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掌握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与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是有区别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G (货币)-W (商品)-G' (更多货币)。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但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要阐明货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怎样转化为特殊资本的。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离开流通过程,即货币所有者把货币贮藏起来,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联系,价值和剩余价值既无从产生,也无法实现。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不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又离不开流通过程,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要分析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 阶段的货币上,因为此时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