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2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不是生产不足,而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

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各。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

(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

2.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 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

之中,抽象劳动又是具体劳动彼此联系的体现,也是商品生产者借以相互联系的桥梁。

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

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3)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意义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3. 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居民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1)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

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影响其储蓄数量的第一个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居民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储蓄额越大; 收入水平越低,则储蓄数额越小。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第二个因素是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其他条件不变,利息率、债息率和股息率越高,居民的储蓄数额就越大; 相反,则其储蓄数额越少。

除了收入水平和金融工具收益率这两个主要因素之外,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也会影响居民储蓄的数量。在通货膨胀的形势下,如果利率的上升幅度低十物价水平上升幅度,居民储蓄额将有可能下降。

(2)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

居民储蓄形式的选择也就是对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选择。这种选择又称个人投资形式选择。在影响居民个人的这种选择的经济因素中,较重要的有以下三个因素:

①不同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的差距。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金融工具为储蓄手段。

②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一般说来,购买政府债券、在银行存款的风险较小。而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风险较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小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③金融工具的灵活性。这是指金融工具变现和转为其他形式的难易程度。以银行存款来说,活期存款的灵活性就大于定期存款。而股票和债券的灵活程度,则取决于证券交易机构的发达程度。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居民趋向于选择灵活性较大的金融工具作为储蓄手段。

4.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实现按劳分配要有哪些前提条件?

【答案】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按劳分配的实现,要有一些前提条件,包括:

(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只有实行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才可能使全体劳动者能够平等地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这样才能够消除山于生产条件占有的不同造成的劳动者在分配上的差别,使劳动成为消费品生产与分配的唯一因素。

(2)经济社会条件要能够保证劳动者各尽所能。这些条件包括,要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可供投入生产,要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并且劳动者有充分选择职业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按劳分配所要达到的目标。

(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这样,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可以简单地用时间衡量,一般都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4)社会可以统一对社会总产品做各项扣除。劳动者除了供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的财产。

5. 说明虚拟资木与实体资木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虚拟资本相对立的是实体资本,实体资本也可以称为真实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或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实体资本是本身具有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挥作用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1)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联系

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

①实体资本具有基础性作用。其表现在:第一,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第二,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第三,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

②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第一,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第二,虚拟资本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