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财政政策
【答案】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以实现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更确切地讲,是通过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进行的主动选择,来直接影响整个经济中的总支出进而影响经济活动总水平,以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2. 生产要素
【答案】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即劳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石油、煤、铁等各种矿藏以及森林、野生动植物等一切自然资源。资本是指由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的物质财物,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一切人造的生产辅助物。劳动是指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人的全部体力和脑力才能,这是生产要素中的能动要素。现在,企业家才能也常常被一些经济学家当作独立的第四类生产要素,它包括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管理以及担负企业活动的风险,是一种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劳动。
3. 通货膨胀
【答案】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通货膨胀降低了-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
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4. 外向型经济
【答案】外向型经济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狄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日替代与出日替代相结合,并以出日替代为主; 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
5. 价值形式
【答案】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6. 生产价格
【答案】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有: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7. 货币政策
【答案】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下具;
(3)具体执行所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包括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8. 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生产方式确立之前,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和大量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另一反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 两者关系如何?
【答案】(1)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定义
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主要是价值平衡,其中包括财政收支、信贷收支、货币供求、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平衡。
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则是从实物方面来考察的平衡,包括供给结构(如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与需求结构(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相互平衡。
(2)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关系
①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总量平衡一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总量失衡的一个重要形式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造成能源、交通、原材料以及相当一部分消费品的短缺及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得宏观经济运行过分紧张,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从而使得总供求在结构上的适应也难于实现。总量失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即由于投资品和消费品销售不畅,企业产品价值难以实现,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②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对总量平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总量平衡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构平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总量与结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可发生转化。如果社会生产结构与社会消费结构不相适应,首先直接影响到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进而还会影响到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例如有的产品生产出来后,形成了货币购买力,但由于产品不符合社会需求,转为库存积压或降价处理,这就会造成一部分货币购买力没有实物与之相对应,使这类产品的需求超过供给。如果这种结构失衡继续发展,以致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结构失衡就会转化为总量失衡。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总量平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