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14 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28 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40 2018年北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51
一、简答题
1. 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
课程的逻辑组织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的心理组织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相互关系
“传统教育”派主张根据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而“现代教育”派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认为要把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结合起来。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以此为基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特征,编排成既区别于原有科学结构,又有别于学生的完全经验复制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2.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
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
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同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如开明的政治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等。
3. 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答案】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4.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5.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
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①他规定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
a. 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b.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c. “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②他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a. 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b. 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必须竭力摒除旧式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c.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对于各种学科的组织,都必须以团体工作为基本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6. 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答案】《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总统于1958年9月2日批准颁布的,共10章。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1)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①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②国内背景: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越来越多,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在国际各项评估中美国学生的成绩都不高,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