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何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杭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2. 简述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与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统一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并决定着社会形态不断更替,并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①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J 陛,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尽管人们都在进行着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既不是这些人所期待的,也不是那些人所希望的,而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过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所以,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必然产生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变革。
(2)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
①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决定性,呈现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就具体的民族历史而言,社会发展并不是严格地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这里,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主体的选择性表现出重要作用。社会发展的选择性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对社会形态的选择性。
(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①统一性
在人类总体历史上,在没有外来的影响、冲击和干涉的历史条件下,这一过程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的“自然的发展阶段”。
②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③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通过各民族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排斥不同民族在发展秩序上的独特性。
(4)评述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并不能否定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但其跨越的方向同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实际存在着的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力状况规定着其跨越的限度,较先进的社会形态对跨越具有导向作用。跨越是有条件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跨越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以在其他民族己存在更先进的社会形态为条件的。
3.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主体与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它们就不成其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②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外部世界并不是自然地满足人的需要,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动变化着。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体,使之发生合乎于人的目的的变化。
③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体现在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在实践中,如果按照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就能成功; 违反
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去改造,必然会失败,这就体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4. 简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
【答案】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人的本质
①人与动物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②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
(2)社会关系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3)总述
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
5.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答案】(1)时代背景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人本主义思潮的各派别哲学家,都推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借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晚期成熟著作的意义。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高于晚期著作,并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说明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