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道德视野的自我完善——对叔本华伦理学同情说的另类解读

关键词:同情 意志 道德视野

  摘要


叔本华在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对个体的研究较多,从个体的角度提出人的本质是意志,揭示了世界的意志本体。在后来为丹麦皇家科学院写的征文《道德的基础》中,在讨论个人道德行为时,是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的。同情学说因其能够逾越个体之间鸿沟而承担起了克服利己主义本性的任务。虽然在谈论个体时前后思想持两种思路,但仍然存在着协调性:首先,因对别人的同情情感与意志本体都有超越人际区别的特性,那么道德基础实际上是意志本体论的延续,是以伦理学基本问题方式出现的对世界的意志本体的一种表达;其次,参考有的学者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对同情说变换一种解读方法,将其与意志本体论的协调关系延伸至“道德视野”的概念中。如果说前期对伦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种道德视野,同情说则更是在对形而上学的探寻过程中形成了对原先的道德视野的补充与完善。在完善后的道德视野中,同情说与意志本体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在这个框架中,同情学说是基点,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之间的关系是进路,同情学说沿着这条路追溯至意志本体,以一种探寻式的展开方式表达着意志本体,同时也凸显了意志本体在道德视野中的核心地位。道德视野这个框架把叔本华的前后思想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与用新名词表达的现代道德哲学的某些观念的契合之处,展示出新的伦理功能,即尝试着对解决现实伦理问题有所突破。当然,自我完善后的道德视野也存在矛盾与缺陷,这是叔本华伦理学与哲学的非理性与狭隘性不可避免的问题,随后就引出对道德视野的总结与前瞻性讨论。伦理关系作为意志的表象而存在,这种依附在维护意志权威的同时,也保留了意志的终极路线――从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那么,在这个意志主宰的世界中人是否无能为力?带着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在反向启示中主动选择――用弃绝私利、限制欲望的方式,约束引导意志,为摆脱痛苦,获得幸福提供可能。
另类解读,就是不同于现有文献对叔本华伦理学的研究传统,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不是简单地将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联系起来,而是将其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道德视野,最后以道德视野的面目反映出二者的深层联系。第二,本文从叔本华伦理学所呈现和关注的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现代道德哲学某些理论,比如参照当代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道德哲学思考,重点突出诸如个人的生存问题,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等,并且通过引入一些新名词,如“认同”、“道德空间”等,对某些道德实践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以赋予道德视野新功能的方式挖掘出新的面向实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