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
,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
2.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3.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4.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
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5. 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小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6.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7.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8.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即是对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
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沦和争论?
【答案】(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
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和“中国模式” (2)“北京共识,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力一化”或“欧洲化”。
a. 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 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 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小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10.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力度、刚度和致密度。
(1)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①控制力度。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②拎制刚度。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③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活动空间是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2)三者关系
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①社会控制出现的三种情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