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提升农产品自给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农产品价格事关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大局,是一国价格体系的基础价格,对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的形成、协调与平衡具有决定性作用。稳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运行。然而,自2007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先后经历了两轮“过山车”式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多次触及群众心理底线,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并由此引发学术界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密切关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与传导途径也呈现出日益复杂多变的态势。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及其波动加剧对国家宏观调控提出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全面彻底剖析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寻求着力点为研究目的,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分析方法,从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内涵出发,遵照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研究思路,综合利用滤波分析、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和基于乔里斯(Cholesky)正交递归VAR模型的“链合模型”[1],以1999年1月-2012年12月为样本区间分别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自身波动趋势与特征、产业链纵向价格传导机制、国内非农市场与国际相关市场价格对农产品价格的传导机制展开分析论证。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一,我国农产品价格围绕长期单调递增趋势的波动周期为3年,具有显著“波动聚集性”和轻微“波动非对称性”,总体呈现“急涨缓跌”态势;二,价格沿产业链的顺向传导效应远小于逆向传导效应,具有“产业链传导非对称性”。上、中、下游之间价格波动整合度较差,成本推动效应不显著;三,农产品价格主要受自身波动冲击影响,除此之外,国内总需求与由股票价格和利率所代表的市场预期和投机因素是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横向传导源头;四,外部因素中,国际食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正向冲击贡献度最大,出口和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分别具有显著正向和负向冲击效应,贡献度位居其次。国际油价和国际农业原材料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主要以间接传导为主,冲击效应微弱且贡献较小;五,农产品价格预期有两种渠道。一是利用农产品价格自身波动趋势与特征可以较为准确预期未来一年价格走势,二是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形成现货价格预期。分析表明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具有一定预期功能,但具有“预期年内非对称性”,上半年预期外推时间为6个月,下半年为2个月。管理农产品价格应以前瞻性宏观调控为主,充分利用农产品价格自身波动特征与期货市场预期功能,密切跟踪国际食品价格、出口及汇率波动趋势,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和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并疏导与现货市场连通渠道,增强其对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应加强股票市场监管,抑制利率大幅频密波动,避免股票价格和利率异常波动扰乱市场预期,坚决打击垄断和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1] 由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逐层递进的一系列模型组合而成。
许世卫等.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的集成模型——链合模型[J].中国物价, 2012年第1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