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22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小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一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 平均利润率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 )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
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2. 简析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各国经济的一体化过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1)生产的全球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
(2)贸易的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3)金融的全球化
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 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规模也大得惊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3.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1)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作了多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向劳动者分配其个人消费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的。其理论依据如下:
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因此,就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获得社会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为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此,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
的实现和体现。
②旧式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劳动仍是劳动者谋生的于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旧的社会遗留下来的分工仍然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劳动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为了从物质利益上鼓励劳动者积极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就要求在个人消费时,以劳动作为分配消费品的尺度,承认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并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产品分配形式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从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阶段既不必实行原始社会时期的个人消费品的平均分配方式,也不能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
生产要素就是在物质生产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它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专利、信息等。按要素分配是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取得工资收入,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收入,资本所有者取得利息、红利收入,技术、专利、信息的所有者也得到相应的收入。
在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要素所有权派生的索取权,具体分析如下: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不是因为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问题。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贡献大小的说法来解释按生产要素分配也讲不通。所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的理论根据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贡献的关系论述。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象看,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可以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价值论和“了位一体”的分配论中找到根据。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利息、地租是其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管理所取得收入则要具体分析,若管理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如管理作为一种专用性资产入股,则是拥有管理这一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若管理作为一种复杂和高级劳动参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而取得收入,主要是因为培养这样的劳动力需要大量的费用,因而其劳动力价值较大。在市场中,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取决于法律上的财产权,而不是资本和土地参与了价值创造。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都有索取权。索取权是财产权利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分配关系的法律表现。索取权的基础是财产权利中的所有权,货币资本家拥有利息是因为拥有货币的所有权,土地所有者拥有地租是因为拥有土地所有权,利息和地租都是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财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索取权作为一种分配权取决于财产权,收入分配权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