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电视剧的类别与历史沿革。
【答案】(1)电视剧的类别
①按西方商业电视的行业习惯分类电视剧大体上按体裁可分为肥皂剧、情景喜剧、情节剧和电视电影; 按叙事结构可分为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 按制作方式可分为直播型和影片型。
②中国电视剧的分类方式
a. 按产地和投资,可分为国产剧和引进剧。
b. 按故事发生的年代,可分为现代剧、民国剧、古装剧。
c. 按题材,可分为侠义公案剧、武打剧、历史正剧、传奇剧、神怪剧、涉案剧、情景喜剧、改革剧、军事革一命剧、青春偶像剧、都市生活剧、普通百姓剧、少儿剧、动作剧、言情剧、时代变迁剧等。
d. 栏日剧:其特点是作为电视栏目周期性稳定播出,涉及的题材很广泛。
(2)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
①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6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在试播期间播出的单本剧《一口菜饼子》。
②直到198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中国电视观众人数的增加,电视剧真正迎来大发展时期。
③1980年,由王扶林导演的九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④1980年代初期,以《践跄岁月》、《今夜有暴风雪》为代表的“伤痕题材”电视剧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正视“文革”、促进知青问题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⑤1980年代中期,一批为改革鼓与呼的电视剧应时而出,其中《新星》(1985)代表了改革剧的巅峰。
)1990年代初,中国电视剧在内容和形态上都有诸多革新,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1990)是其中集大成的作品。《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巅峰,全国90%以上的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魂牵梦萦。
⑦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古电视荧屏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景象。
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制作开始走向市场。1992年尤小刚在北京投拍的100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首开电视剧商业运作的模式。
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视剧更为敢于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以《苍天在上》为发
韧的反腐剧风行荧屏。1998年的《还珠格格》,引发其后一系列的戏说历史、宫廷题材电视剧火爆荧屏。
⑩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无论在制作实力、市场化程度还是节目题材样式和文化品质上,都发展得非常迅速,真正成为今天中国社会影响最广泛的文艺样式。尤其是现实题材电视剧。
2. 简述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答案】(1)全新闻频率/频道的新闻理念广播电视全新闻频道(频率)的兴起,是新闻业和社会公共生活发展变化相互呼应的结果。从1970年代末美国有了第一家全新闻广播频率,到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CNN 开播,如今每时一每刻不间断的滚动新闻和现场直播已经让受众习以为常。
(2)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广播电视圈新闻频道(频率)打破了以往受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接触广播电视新闻的系统。 ①“时间迁移(time-shifting )”
时间迁移是利用滚动新闻和重播让那些错过收听收看某些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的其他时段补听补看。
②“极地方化新闻(hyper-localnews )”
极地方化新闻即利用24小时的全天候新闻播出时间来挖掘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地区,那些一般主流报纸、综合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关注重点之外的新闻。
③新闻类别化
通过新闻内容的细分来满足接受者的“分众化”需要。在组织架构和运作上,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则是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重要保障。10.2典型题详解
3. 广播电视中的音响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答案】广播电视传播中的音响,是指广播电视声音语言及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 即那些没有纳入有声语言逻辑表达序列和音乐逻辑表达序列的声音。
(1)音响可以分为实况音响与后期制作配音的音响效果两种。
①实况音响
又称现场声或同期声,是在广播电视节目录制和摄制现场采集的音响,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再现事实、场景的声音形态,给听众和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增强传播的感染力。实况音响还具有一定的叙述作用,可以传递出现场的具体信息和细节。
②音响效果
广播电视当作后期制作配音的音响效果又称音效。由于声音具有心理性和表意性,因此后期的音响效果可以强化、放大,凸显声音对于人的主观心理的作用。音响效果可以创作自然音响和社会音响以外的、真实生活中不存在的虚拟音响,表现非日常体验。音响效果能够营造、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
(2)按照音响的表达内容和功能,广播新闻节目中的音响大体分为:主体音响、环境背景音响、过渡音响几类。
①主体音响。主要用来传递主要的新闻要素,同时也用来揭不新闻报道的主题。
②环境背景音响。可以用来表达时间地点环境这样的新闻元素,环境背景音响也能给广播新闻增加可听性和趣味性。
③过渡音响。主要是指用于新闻报道当中的场景转换、过渡、衔接,也称为通过声音转场。
4. 简述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答案】(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卜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日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相较于语言,文字便于长久保留,同时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印刷术的投入使用,使原来誊抄复制、少量流通的文字媒介得以实现大量印刷、大规模传播,而印刷成本也大为降低,使得更多普通大众能接触到文字作品,印数媒体称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利用电磁理论,将无线电信号以光速覆盖全球,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扩大信号覆盖的范围,无线电在通讯传播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等。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 传送方式高速化; 覆盖范围全球化; 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②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工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 , ISDN )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
5.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进行简要介绍。
【答案】(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
中国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栏目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①1958-1978年: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
②1978-1987年: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这一阶段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兴盛与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