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场观察
【答案】现场观察是指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是参加者进行直接的目击采访。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对新闻现场所作的观察。其主要作用有:①现场观察可以让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可以用观察来验证间接材料; ②现场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写作激情的首要条件; ③能够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写作一般化的毛病; ④可以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 ⑤现场观察可以在其他采访方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获取新闻素材。现场观察采访主要适用于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新闻事件以及不适合用言语进行采访的采访对象。
2. 驻外记者
【答案】驻外记者是指受编辑部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驻外记者负责对所驻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新闻进行采访和报道,以促进国际向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广大群众了解天下大事的需求。驻外记者还要承担对外宣传的任务,即通过自己的社会交往和报道工作,对外宣传本国的形象和成就。驻外记者的工作就是了解别人、宣传自己、增进友谊。
3. 采访作风
【答案】采访作风,是记者的工作作风,也是记者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在采访问题上的综合体现。它同采访路线、采访原则密切相关。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要贯彻依靠党委的组织原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同时,一个良好的采访作风也可以保证采访方式方法的运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采访作风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的作风、战斗敏捷的作风和不畏艰险的作风。
4. 机动记者
【答案】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
者去跑。
5.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6. 突发性事件
【答案】事件可分为突发性事件和非突发性事件。非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人们缺乏思想准各的事件。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7. 剪报
【答案】剪报是指把报纸上有价值的内容剪切下来,贴到各有目录索引的本子上。剪报与其他积累资料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和量大的优势。记者在进行剪报时首先要做好剪报的整理工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剪报内容。
8.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9. 反映情况
【答案】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
10.《上海报》
【答案】《上海报》是上海地区党组织办的报纸,1929年4月17日创刊。该报工作人员最初除画画(还兼任校对)的1人外,“只有1人专任编辑,所以编辑主任实际还兼任采访发行全部下作,后来人手虽有增加,但因内容的改进,仍旧感觉人手不够”。先后任过该报编辑的有李求实(伟
森)、谢觉哉等六七人。
二、简答题
11.怎样把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答案】把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富有成效需要做到:
(1)要开展讨论。座谈会不要简单地开成一问一答式的,必要时还应开展讨论。讨论式调查,就是设置对立面,这样有利于调查深入,把会开得生动活泼。
(2)要善于启发引导。座谈中,会出现这种情况:谈到一定程度时谈不下去了。而要了解的问题还不清晰,这时候记者就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发言继续下去。如果座谈会出现沉闷的局面,记者还要想法使它活跃起来。如何把座谈会开得活泼有趣,是不可不注意的一个问题。
(3)座谈会结束后,记者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使座谈会富有成效:
①要及时整理材料。对会上的发言进行分析与综合;
②如果需要,有的马上要写成报道,或写成“内参’夕;
③在座谈会上谈得不清楚或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来解决;
④调查会上发现了新闻线索,会后要跟踪追击。
12.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答案】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要搞好体验式采访,以下几点带有规律性:
(1)选好体验点,选点就要通盘考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点选得好不好,关系着体验采访的成败。选点的根据:
①考虑报道需要;
②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
③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没有这种态度,体验采访很难有大的收获。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 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
13.记者如何在开座谈会时做好倾听?
【答案】开座谈会可以用较少时间迅速集中线索和材料。大型、综合报道的采访若用此形式,节省时间的效果尤为显著。它能起到互相启发的重要作用。一人对材料一时回忆不出,知情者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