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唯识学理行二佛性说研究

关键词:理佛性;行佛性;有相唯识;无相唯识;种子;如来藏

  摘要

        印度唯识在中前期就已存在并重种子说和佛性说的迹象,有相、无相两系唯识思想在根本三大师那里都能找到各自的雏形。到了中后期,两系唯识思想明显区分开来,并分别走向成熟。印度唯识学中虽然并未提及理行二佛性说,但明显存在着其溃疡,即与两系唯识思想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唯识学传到中国以后,仅以玄奘为首的中国唯识宗弘扬有相唯识学,其它学唯识者大都接受的是经真谛传译的安慧之无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整个中国佛教思想产生根本性影响的也是无相唯识学,这一点在南北朝时就已初见端倪。南北朝时期的理性、行性说主要是由地论师等传承印度无相唯识学的佛教学者提倡的,而且有着调和本有、始有说之间的矛盾的倾向。其主要理论根基就是无相唯识学的如来藏缘起说和心性本净说,这从净影寺慧远的主张可以明显看出。而吉藏等中观论师对此主要是评破,但也能隐约的看出一些他们自己的理行二佛性说的影子。而无论哪一家,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印度佛学。南北朝时期不同的理性、行性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印度无相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之间存在种种分歧的佛性说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种影射。唐代唯识宗的理行二佛性说则主要站在有相唯识学的立场。具体而言,基的理行二佛性说是建立在玄奘传来的有相唯识学的基础之上的,其恪守五种姓说及一阐提不得成佛说,主张众生皆有理佛性,而定性三乘永远不具备行佛性。圆测和基一样站在有相唯识学的角度,在五性各别和理行二佛性等问题上,与有相唯识学保持了一致。慧沼站在有相唯识学的立场上将佛性问题完全置于种子体系的论域之内,并以本有无漏种子的有无来统摄佛性之有无,而这其中的纽带正是其理行二佛性说,在基的立场上又向前进了一步。        总之,理行二佛性说是唯识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僧人的诠释之下形成的新理论,但其根源仍在于印度唯识思想。唐以前的理性行性说立足于无相唯识学,以如来藏思想为本,主张众生皆可拥有理性和行性。而玄奘开创的唯识宗的理行二佛性说则立足于有相唯识学,以阿赖耶识种子说与五性各别说为本,主张定性三乘不具备行佛性,所以不得成佛。但前者在唐以后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