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经济

【答案】市场经济是指社会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它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有有效性,可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又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生产的个别劳动时间,获取更多盈利,从而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市场或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又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一是具有盲目性,_是滞后性,三是具有浪费性。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有: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单位行为主体化,市场竞争平等化,商品价格市场化,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管理和市场行为法制化。

2. 商业信用

【答案】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货款的形式形成的一种借贷关系。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一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 (2)预付货款一一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

(1)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4)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二、辨析题

3.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划分的。

【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一式划分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实物形态只会被消耗,不存在被转移,被转移的只能是资本价值。

(1)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资本。固定资本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它的价值却随着厂房、机器、设备等的磨损,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逐次收回。

(2)流动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它是用来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是

与固定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的。属于流动资本的这部分生产资料,在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就丧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它们的价值便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在出售产品后,以货币形式全部回到资本家手中。

(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二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是逐渐被消费的,其价值也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的物质要素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全部被消费,其价值也是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资本各要素的价值转移方式是不同的,且对资本周转速度有重大影响。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故按照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 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己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5. 股份制可以成为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答案】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对十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股份制逐渐成为我国公司所有制的主要形式。股份制企业发展速度很快,我国股份制企业从1997年的7.2万家发展到近50万家,可见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

6.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而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一。因此,在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和价值都起到作用。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具体劳动同自然物结合,创造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因为“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不过,如果将抽象劳动仅仅理解为纯生理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力的支出,是不全面的。因为生产商品的异质的具体劳动转化成同质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关系决定的,价值实体就是抽象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可见,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三、论述题

7. 论述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和基本经验。

【答案】(1)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

①我国的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②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③我国的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④我国的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⑤我国的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经验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是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政治前提。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重大的改革举措,根据不同情况,有的先制订方案,在经济体制的相关方面配套展开; 有的先在局部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带动改革全局。实践证明,这种将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有机结合的改革方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