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01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它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这样等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支配更多的活劳动,在剥削率相同的情况下,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此,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农产品按价值出售,就可以在扣除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后有一个余额。这一余额不会像在工业部门那样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因为,农业中存在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阻碍着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不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农产品不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样由于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成为绝对地租。

2. 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只能被动地服从生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配过程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一些人以出资者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参与利润的分配; 如果以劳动者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就以下资的形式参与分配。

(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力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因此,不能笼统的说是生产决定分配还是分配决定生产,要在具体的情况下做出具体的分析。

二、简答题

3.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挑战?

【答案】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的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外资,同时又要避免本国资金的外流,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资金供给。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资金流出的可能性加大,资本的过度流入也会造成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一旦因某种因素出现外资大规模撤出,就会给国内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2)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当今世界高附加值产品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比重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会因产品市场价格下降而遭受损失。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的冲击和占领,又使得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加困难。

(3)降低国内政策的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和贸易制度下展开的,在加入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力不强,干预经济的能力有限,其主权很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发生重大金融或经济波动或危机的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援助时往往被迫接受其提出的苛刻条件,甚至要付出损害国家主权的代价。

4. 简析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答案】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各类不同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消费,构成一定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由于消费需求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与之相联系的消费结构也不断变动。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1)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即居民水平越低,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开支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开支所占比例就越小。

(2)居民收入结构。社会消费结构取决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收入组在全部居民家庭中的构成比重及其本身的消费结构状况。一般来说,高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则越小; 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大。

(3)价格因素。这里所说的价格,既指消费品的绝对价格,也指它们的相对价格。后者是指各种消费品的价格比例,既包括同类产品之间的差价,也包括不同类产品之间的比价。价格的涨落和价格体系的调整,都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消费结构。

(4)商品因素。这是指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的品种、数量、质量、花色、包装、商标等因素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5)消费者个人因素。这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消费偏好、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周围

社会环境对消费水平的示范影响、消费者对时间的评价、对经济发展过程和未来状况不确定性的判断或预期等,甚至包括纯粹的心理活动因素。

(6)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这是指社会所倡导的消费指导思想、政府制定的消费政策以及企业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对产品的宣传等,都会对居民消费行为发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构成。

此外,人口的构成(包括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教育水准等构成)、消费传统和外部消费文化等都会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

最后,消费结构还直接受到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制约的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它反过来会对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发展趋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5. 简述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沦的主要内容。

【答案】马克思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l 古{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被保护起来。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及其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③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实质上它是通过对物的占有而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和发展的作用; 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结构决定所有制形式与结构,因而作为社会经